《總統與我》 圖/天下文化提供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今年初,國內首座總統圖書館——蔣經國紀念圖書館在「七海文化園區」揭幕了,這是台灣人緬懷他的呈現之一,因為多年來,對歷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民調,總以蔣經國聲望最高,此乃因他創立了台灣經濟奇蹟,領導台灣進入亞洲四小龍的地位,同時亦塑造了親民勤政的印象。
蔣經國主政的16年,包含民國61至67年的行政院長,以及擔任總統至民國77年期間,謂之台灣的黃金年代。當然,也有不同陣營的人士,一直在批評他的強人、威權統制,但事實上,若無他晚年的解嚴、開放大陸探親等重大決策,台灣不會有今天的民主化。
如同家人般的夥伴
蔣經國時代和他的為人,值得後代政治人物學習。今年初,已年近104歲、曾追隨蔣經國16年的張祖詒先生,出版了《總統與我:政壇奇緣實錄》,見證了蔣經國主持國政,領導全國軍民齊心協力,披荊斬棘,突破困境,建設台灣的事蹟。
張祖詒生於民國7年,民國61年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院長時,他已54歲,但從這一年到民國77年,他都為經國先生掌理文翰。曾任行政院參議、編譯室主任、祕書室主任、副祕書長、總統府副祕書長、國策顧問等職。
由張祖詒先生的頭銜都是「副」祕書長,可見他只是個幕僚人員,甚至只是人稱的「文膽」而已,並未涉及政治人物的爭權奪利。此書也多是以政治局外人的眼光,從替經國先生撰寫文稿,陪同經國先生參訪各地或協助調和人事鼎鼐而已。
然而,他是蔣經國16年主政任內,唯一從頭到尾皆獲得經國先生留用,且認為他不僅是工作同仁,也是如同家人般的夥伴。因此,他筆下的經國先生,當有一般史料上沒寫過的一面。
公忠體國結下奇緣
作者自謂本書書名仿自1956年好萊塢電影《國王與我》,敘述泰國國王與王宮英國女教師在不同文化隔閡之間的互動;也帶出副書名《政壇奇緣實錄》的緣由。他從嚴家淦院長任內的編譯室主任,獲得新接任行政院長的經國先生留用,並升任他為副祕書長,他認為是奇緣,其實也是經國先生在副院長任內,已默默在觀察他的學識、文字能力和公忠體國的熱心,故一路提拔;也才能從如此貼近觀察的身分,寫下這本書。
這本書,不是兩人的傳記或回憶錄,而是存在祖詒先生的印象中,對經國先生深刻的一些懷舊和感念。書中分為四大篇「記事篇」、「思索篇」、「追念篇」、及「結語篇」;其中自然以「記事篇」最為重要,且篇幅最多,可說道盡了經國先生主政的重要事蹟,其中,十項建設、解嚴、開放探親、財經五人小組、拔擢李登輝為副元首等等,都有不少外人所不知的內幕。
而經國生前的許多講演文稿中的名句,如「開大門,走大路」、「今日不做,明日後悔」、「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我也是台灣人」等等,想必亦與祖詒的參與文翰有關。書中作者奉命陪伴張學良夫婦出訪金門,並與之交往十多年的情節,亦是少有人知。
既然是文膽出身,本書自是敘事練達,文筆流暢,但若「記事篇」、「思索篇」兩篇,內容相似者能合併寫之,或許能避免讀者有重複讀之的感覺。但本書確實可補正史之不足,也是紀念經國先生逝世34周年和緬懷台灣奇蹟年代,值得一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