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北山佛灣〈普賢菩薩〉局部。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二)反省自己的利益好處
懺悔,就是生活的反省。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只要發自內心,真誠的懺悔、反省,進而多做好事,多結善緣,就可以消除罪業或者重業輕受。
比方說,一把鹽巴放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鹹無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鹹味自然轉淡,意思是說,只要我們多行善法、多做好事,就像鹽巴水裡,加入許多清淨的法水一樣,鹽巴水依舊要喝,但是,已經沒有原來那麼難以下嚥了,甚至還可能有助於腸胃的消化清腸。由此可見,反省、認錯、改進,對我們的人生的轉變,是很大的契機。
如《菜根譚》說:「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改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見懺悔有無比殊勝的功德!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並努力改過的人,大多會進步得比較快。
認錯可以使人敬重,可以提升向上,認清自我,改造身心。那麼懺悔對於我們,有什麼功德利益?
1.反省是認識罪業的良心
曾子的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複習?一個每天自我反省的人,他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進而開發自己的潛能。
有一位父親帶著他七歲的小孩,走進別人家的菜圃,想拔些蘿蔔帶回去。當他剛拔了幾條蘿蔔,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後輕聲呼喊:「唉呦!爸爸,有人在看你!」他爸爸大驚,賊眼四顧,慌張問道:「孩子!人在哪裡?」小男孩一邊指著上方,一邊回答:「爸爸!你瞧,月亮正在看著你哩!不是嗎?」月亮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們可以騙得了別人,但是騙不了自己的心。想要活的心安理得,就要常常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進而改心、換性、回頭、轉身,人生必然有不同的風光。
2.反省是去惡向善的方法
有反省自己的能力,才有改變的可能。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為人處世去惡向善最好的自我觀照了。養成自我反省、自我觀照的習慣,清楚明白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過失,就能得到大家的原諒和寬恕。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了〈周處除三害〉:在周處所居的江蘇宜興,人人畏懼三害,讓老百姓民不聊生。三害分別是:白額猛虎、鱷魚,和為非作歹的周處。周處除了前二害之後,懺悔自己是三害之一,因此下定決心改變自己,認真讀書、刻苦自勵,後來受到大家的肯定。由於周處肯得認錯和改進,過去大家對他的埋怨,也就一筆勾消,不再計較了。有勇氣懺悔的人,便是有決心改過遷善的人。
3.反省是淨化身心的力量
反省的目的,是要求自己要能改進、要能自我提升,進而身心輕安、自在。《四十二章經》裡提到:「如果犯錯不懺悔,罪惡就會愈來愈深重,像海水一樣深廣;如果知錯能改,罪過就能像生病出汗,漸漸痊癒。」反省如同淨水,可以洗滌衣服的汙垢,可以淨化我們的身心。
有四個朋友約好一起打坐時,誰都不得開口說話,剛開始時大家都能靜默不語,但到了深夜,燭火忽明忽暗,有一個人說:「火快熄了。」接著,另外一個人又說:「我們應一言不發的。」另一朋友也說:「你們為什麼要講話?」最後一位朋友說:「哈哈,只有我沒有講話。」一般人都習慣往外看,指責別人的錯誤、缺點,希望別人要能改進。如果,我們能夠時時自我反省,自我要求,就能產生自我淨化的力量了。
4.反省是成就菩提的源頭
能反省、認錯的人,對於過去錯誤的行為,承認自己過失,以此作為警惕,不再二過,最後可以走上成功;相對的,一個不肯認錯的人,就會永遠停在原地,不得進步,也不能為周遭的朋友所接受。
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蓄電池的過程中,一共失敗了二萬五千次。但是,愛迪生並不氣餒,他說:「我發現了二萬四千九百九十九種蓄電池不管用的原因。」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共得到一○九三項發明專利,例如留聲機、電影、電動筆、蠟紙及日光燈等等。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他非凡的生涯中,經歷過多少次的失敗。我們要慶幸他接受失敗的過程中,有著不屈不撓、反省改進的精神,才成為人人尊敬的科學家。
每一個人在世間上,都會有一些錯誤的過失,懂得反省、改進,每天都能有「我錯了」、「我不應該」,以此來進德修業,使心意清淨、人格昇華進步的話,我們的人格就會愈來愈健全,也會得到大家的接受和歡迎;甚至一個家庭、團體、社會,乃至國家的政府領導官員,都能時時懷抱著反省、自我改進的心情,社會治安哪裡不能改善,國家何愁不能康樂富強呢!
(三)生活中認錯反省的對象
我們要如何在生活中進行反省、改進呢?除了在諸佛菩薩面前認錯懺悔,我們在任何團體機構、任何場所,對任何人士,只要自己有錯,就應該有反省認錯的擔當。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或是長官與下屬之間,「認錯」是沒有大小之分,只在於我們是否具有認錯的勇氣。能夠真誠的認錯,這世間也才能祥和歡喜。以下列舉幾則有關認錯、反省的對象與事例:
1.向諸佛菩薩認錯
經中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藉由禮拜諸佛,真誠的發露懺悔,能洗滌我們內心的汙垢,懺除往昔所造的惡業。
明朝的憨山大師,十二歲出家,十九歲受戒,當他受戒以後,背上卻生了嚴重的瘡,腫痛難忍,看遍了各地名醫,都束手無策。憨山大師心中知道這是宿世的冤業現前,於是恭敬的跪在佛前,心中默默的對諸佛發願:要以虔誠誦念十部《華嚴經》的功德,來懺悔宿世業障。果然,發願過後,原本背上無法醫治的瘡,就這麼不藥而癒。可見只要人有誠心,真心的認錯懺悔,一定會有所感應的!
2.向父母認錯
為人子女做錯事時,只要勇敢向父母認錯,跟爸爸媽媽說聲:「對不起,我下次不敢了!」一定可以獲得父母的原諒,並討得父母的歡心,向父母懺悔,也是對父母孝順的表現。除了向父母懺悔認錯,我們還可以向父母懺悔自己學習不夠努力,學業沒有進步;向父母懺悔自己不夠勇猛精進,事業發展不夠;向父母懺悔自己不夠孝順,對家人的關懷不夠,對社會大眾沒有更多的奉獻幫助。如此,懂得反省認錯,自己也才會更進步!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包容、寬大的,只要我們能夠認錯、改進,父母不僅不會為難我們,還會給予我們更大的支持。
3.向子女認錯
為人父母,有時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卻為了維護父母的尊嚴,不肯向子女認錯。其實,父母認錯的行為,正可以體現出負責任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勇於承認錯誤,是正常且正確的行為。認錯不會少了些什麼,反而更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諒解。此外,父母如果覺得自己對子女的養育照顧不夠,對他們的呵護關愛不足,而時常心存一分愧疚,希望能再為兒女多做些什麼,這樣時時為孩子著想的父母,一定是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