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彥佑
曾有報導提及,有大學生向總統表示:「不想努力了」,延伸而來的便是「躺平族」,讓我們看到許多大學生,對於未來,已經失去憧憬及努力的目標了。其實,不只大學生,也常有許多中小學師長跟我討論:「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
我覺得,身為師長的我們,可以試著去發掘孩子的興趣。就以「閱讀動機」為例,曾經,我班上有個孩子,他極度不愛閱讀,每每到了晨光閱讀時間,他便找理由逃避。我知道他的興趣是運動,為了讓他愛上閱讀,我竭力找了許多和運動相關的文章、新聞給他,慢慢的,也培養出他的閱讀興趣了,後來,甚至主動翻我桌上報紙的「體育版」。可見,教師的引導方式及教材的選擇,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此外,還可以透過同儕的力量,去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例如,給每個組員任務,讓他們分頭去完成,為了不讓組員對學習怠慢的孩子產生排斥感,師長一定要妥善引導,相信或多或少可以改善孩子不愛學習的狀況。
我也喜歡採用條件交換的方式。例如,某位不愛寫作業的孩子,與其不停斥責、扣分,不如反向操作,例如:「如果你這次完成作業,我就讓你多玩十分鐘的電腦」、「如果你完成某項任務,就讓你……」,而這樣的條件交換,師長也要妥善留意用語,否則會有同學抱怨老師不公平:「為什麼他可以多玩十分鐘?」、「為什麼他可以……」,因此,「私下」是可行的方式。這樣的「私下」,包括老師個別找他輔導、談話、傾聽,試著用軟性、溫柔的言語去感化他,以期頑石點頭。
如果師長一直抓不住孩子的心,也可以試著和家長、較熟悉他的人溝通看看,了解孩子究竟喜歡怎樣的對待,不愛怎樣的方法?所以,善用多人溝通,掌握孩子的個性,也是增強孩子學習動機的策略之一。例如,父母若說小孩很喜歡畫畫,只要剝奪他畫畫的機會,他就會想盡辦法完成交辦的任務,所以,老師便可以「畫畫」做為誘因,趨使他正向地改善。
以上的策略,幾乎都是站在學生立場來思考,然而,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孩子喜不喜歡學習,和老師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我們身為師長的,也必須開始回頭檢視自我:「究竟我是不是一個受歡迎的老師?」「我真的無法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嗎?」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從至少六個向度去分析師長受不受歡迎、能否成功吸引孩子的學習,包括「策略」、「內涵」、「可信度」、「共鳴」等等。可想而知,教師本身的特質,也是影響孩子能否專注學習、引燃動機的重大因子;至少在我執教的十多年經驗中,我發現,師長本身的因素,確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一直是教育界、家庭教育中常被提及的。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性格,同一套策略也未必能符合所有的孩子,因此,活化應變,遇到問題適時請求支援,也許就能改善目前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