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在西南邊疆做調查的老外們(一)

文/出谷司馬 |2022.08.18
981觀看次
字級

文/出谷司馬

由於地處偏遠加上交通不便,中國西南地區一直帶有神祕的色彩,對於許多外國人而言,這種「異國風情」有著深深的吸引力。一九三三年,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曾寫過一本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書中神祕的「香格里拉」成為後人想像中的烏托邦與人間仙境。雲南省中甸縣還因此改名為「香格里拉縣」,其影響之大可以想見。

在中外條約的開放下,清末許多外籍人士先後來到中國西南,有的是肩負傳教使命的宣教師,有的是來此尋寶探奇的冒險家,有的則是具備學術專業的調查者。儘管目的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經歷與記載,卻成為保存十九世紀以來中國西南樣貌的寶貴記錄。

這些人裡面,有不少是具備專業知識的調查者,像是動、植物或是地質研究者,一般稱他們為「博物學家」。博物學家們採集了許多動、植物或是地質標本,讓今日的我們可以對早期西南地區的自然生態有更多了認識與了解。另一批則是人類或是民族學家,在中國邊疆地區調查許多非漢族群的體質、文化或語言。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一位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進入西南各省進行過實地的民族調查。鳥居龍藏原本是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系的標本管理員,一八九六年至一九○○年間,四度被派到台灣從事人類學研究。在結束了台灣的調查後,鳥居龍藏轉而對中國西南的苗族產生興趣。

一九○二年至一九○三年,鳥居龍藏在中國西南地區針對當地的苗族與彝族(當時稱為「儸儸」)進行了民族調查。所有過程,都記載在《西南中國行紀》(日文書名為《中国の少数民族地帶をゆく》)一書中,而關於苗族的調查成果,也於一九○七在東京出版了《苗族調查報告》一書。但是,這本書的餘波蕩漾才正要開始。

一九三六年,國立編譯館將鳥居龍藏的書譯為中文,並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學術界立刻造成震撼。當時的學者江應樑在《現代史學》期刊上對此中譯本寫了書評,在書評最後,江應樑如此感嘆:「今日國人皆醉心於民族復興之談論,但對自己國內民族之認識,卻又極端隔膜」,「過去國人對西南民族謬誤的傳統的惡見解固無論矣,即今日言民族統一民族平等者,能有幾人,親身到西南民族集團中作實地之調查研究?」現在,外國的學者卻願意「花畢生精力,冒最大危險,往我國西南邊境中,作實際考察」,並且在「歐美以至日本學術界中,確有不少專門著述」來介紹中國的少數民族。江應樑認為,「這不僅為國人極大恥辱且為民族前途極大的危機。」

鳥居龍藏的書甚至寫到,當時的中國學界對於苗族的相關研究只有傳統的《防苗備覽》、《苗族記》與《黔苗蠻記》這類談不上專業的作品,由此可見,中國人對於苗族的研究是很不足的。而這種帶有嘲諷語氣的說詞,聽在一些具有國族主義意識的知識分子耳中,自然很不是滋味,即便尚不致憤怒,卻也引發許多愧疚。

除了鳥居龍藏,當時還有許多外國學者來到中國邊疆,我們都將在後續的文章中一一介紹。而在這些「老外」的刺激下,國內的學界、政界甚至新聞媒體,也發起了「往邊地去」的呼聲,一時之間,「邊疆」成為了大眾矚目的焦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