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專題16】西安城牆 見證歷史 褪去千年滄桑坎坷 文/記者雷肖霄 |2022.08.13 語音朗讀 434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19年,遊客在西安城牆南門下觀看一支樂隊表演。圖/新華社2020年的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圖/新華社護城河水環繞而過,為厚重的城牆增添了幾分靈動的韻味。圖/新華社西安城牆永寧門。圖/新華社圖/新華社 文/記者雷肖霄 翻開一張拍攝於四十六年前的老照片,八十八歲的西安市民鄭澤堯感慨萬千。黑白照片上,昔日「千瘡百孔」的西安城牆清晰可見,牆體破舊斑駁,牆頭雜草叢生,一隻前來吃草的小羊也湊巧入鏡。如今帶著這張老照片,鄭澤堯故地重遊,只見眼前的西安城牆巍然屹立,環城公園裡綠蔭如蓋,護城河水依偎環繞,鳥鳴與樂聲合奏出一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歷史與今朝交相輝映的華美樂章。中國大陸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西安城牆,在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守護下,不斷見證西安這座城市持續散發新的活力。隋唐始建明代擴建西安城牆始建於隋唐,擴建於明代,是中國大陸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然而,西安城牆也曾幾度面臨被拆除的危險,遭受到嚴重破壞。「我們家離城牆很近,每到周末就帶孩子去城牆附近玩,那時候還是土城牆,上面長滿了草,也沒人管理,還有人直接在城牆上挖個洞自己住的。」鄭澤堯回憶道。「牆頭長雜草,牆根堆垃圾」這是許多上了年紀的西安市民眼裡,四十多年前西安城牆的真實寫照。一九八三年起,西安全民保護城牆工程正式啟動:清理占用甕城的單位和居民,修復東門、北門箭樓,補建南門閘樓、吊橋,修建環城公園……及至二十一世紀初,這場持續了二十餘年的「護城」工程,終於讓「遍體鱗傷」的西安城牆,重新恢復往日雄姿,但新的挑戰卻擺在了文物保護工作者面前。「古代修城牆用的夯土是黃土過篩後再加糯米漿構成的,十分瓷實堅固。但在八○年代由於缺乏科學認知,我們選用的填充物不是很講究,造成了後來夯土內陷,形成裂縫。」西安城牆管委會副主任吳春介紹。為更加科學地對西安城牆進行保護,二○○四年,西安城牆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支集合保護、研究、修繕、傳播、運營管理為一體的「城牆守護天團」,開始為西安城牆提供更為科學、持續的保護。由此西安城牆開啟了「預防性保護」的創新探索,成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先例。目前西安城牆已逐步搭建起全覆蓋監測體系,八千多個監測點位守護著城牆的安危。「通過監測,我們能及時發現病害及趨勢,評估原因和險情,及時採取措施消除遏制病害的發展。」西安城牆管委會主任楊進說。二○一八年,西安城牆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綠色城牆鳥語花香如今步入西安城牆景區,清水環繞,鳥語花香。在一片綠意盎然簇擁之下的環城公園裡,老人舞蹈,孩童嬉戲,偶爾還傳來幾聲秦腔。護城河水環繞而過,為厚重的城牆增添了幾分靈動的韻味。休閒廣場一百一十七處,三十二處健身器材,十五處乒羽場地,長度為八點二公里的慢跑步道……西安城牆早已褪去了千年滄桑坎坷,一派生機勃勃。「每天下午太陽落山後,就帶著孩子來這裡遛遛彎,又涼快又放鬆,這裡不光是外地遊客的遊覽勝地,也是我們本地居民休閒娛樂的愜意『棲息地』。」三十二歲的市民王曉青說。然而,多年以前,提起城牆周圍的環境,西安市民只能頻頻搖頭歎息。「以前全是淤泥,還有些死水,一到夏天臭得不由得捂鼻子。」市民李明回憶道。始於一九八○年代的全民保護城牆工程,雖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汙染,卻沒有徹底切斷汙水源。因此自二十一世紀初開始,護城河迎來一個「標本兼治」的「大手術」。「我們在河道兩側修建排汙暗渠的同時,改建截汙箱涵進行防護,最大程度實現雨汙水和景觀水的分離,科學、系統地為解決護城河及環城林帶試卷破題。」工作人員介紹道。現在走進西安城牆,一灣碧水繞城牆而過,一幅「長安上河圖」徐徐展開。這條生態之河、景觀之河、人文之河,不僅是西安「全域」治水的新標本,也為市民遊客送出美好的文旅體驗。「城牆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護城河作為城牆景區的重要部分,致力於打造碧波蕩漾、環城一周的河道景觀,實現一代又一代市民對護城河全線貫通的美好願望。」護城河改造工程總工程師農曉英說。二○一八年護城牆景區獲得國家水利風景區稱號。一九八○年代的「全民保護城牆工程」到如今的「預防性保護」探索實踐,從「修修補補」到形成一個「牆、林、路、河、巷」五位一體的城牆景區。西安城牆不僅恢復往日雄姿,更成為世界矚目的歷史文化符號。蹴鞠、射箭、馬拉松、藝術節 文化運動盛宴 活力古城牆每逢節假日,西安城牆總會上演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引得遊客駐足「打卡」。即使在疫情之下,悠久的漢唐文化也依舊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成為推動西安文旅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年「五一」假期,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唐運動會」就在西安城牆上演,隨著悠揚的鼓樂聲,裝扮成侍女、文官的工作人員組織遊客開展著蹴鞠、射箭等傳統運動。而在永寧門西甬道,免費體驗花鈿的活動也吸引了不少遊人體驗。「遊樂項目帶有古風,和城牆的『適配度』很高,給大家在逛城牆的過程中增添了趣味。」正在西安就讀本科的崔顯偉說道。這是他第一次來城牆遊玩。四千人的馬拉松賽除了文化盛宴外,西安城牆上的體育賽事也別具特色。每年十一月,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都會在西安城牆之上正式開跑。為保護西安城牆,每年僅有四千人能獲得參賽資格。在西安城牆上,一些馬拉松愛好者會選擇穿上漢唐服飾享受這場國際盛事,比賽現場也往往會增加歷史元素,讓參與者感受千年古都的獨特魅力。數據顯示,二○二○年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報名人數高達近五萬人。「我們以城牆為基地,一年四季月月都有活動,都是以傳統文化為載體。三月三風箏節帶大家做風箏、背唐詩,國際博物館日讓大家在城牆遺址上學習歷史,六一兒童節讓小朋友畫出我心中的城牆等等。疫情影響下,我們也在線上開展了許多活動,不斷激活城牆內在資源,讓文物活起來。」吳春說。二○一五年至二○二一年,西安城牆累計接待二千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人。「文物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就是守護歷史責任,踐行文化使命,我們要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做好文化設施建設和活動策畫運營,讓更多的人體驗了解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楊進說。賦予新使命與意義除此之外,作為外交之門,西安城牆也見證了一大批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在西安上演:絲綢之路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西安城牆的迎賓儀式為這些前來參加活動的海內外來賓帶來了古城西安的「初印象」:流光溢彩的激光秀與身著唐裝的演藝人員組成了一場穿越古今的演藝盛宴,讓來賓接受來自古都的熱烈歡迎。千年前的駝鈴陣陣仍在古城西安不斷回響,古絲路起點對外開放的樂章正在奏響。從擔當軍事防衛的堡壘到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所,西安城牆仍持續被賦予新的使命與意義,不斷見證古都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鳳陽明中都 被遺忘10個甲子的老縣城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烏蘭察布 猶如走進一座草原博物館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3【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4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5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6【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9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10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見證西夏王朝 融入佛教信仰【考古的故事】西夏陵 承唐仿宋的帝陵遺址朝向綠色低碳轉型【文創之旅】尋古訪今遊邯鄲太極之城 健體養心 去除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