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鳳陽明中都 被遺忘10個甲子的老縣城 文/記者張紫贇、劉美子、曹嘉玥 |2022.08.06 語音朗讀 419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鳳陽明中都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圖/新華社王劍英手繪的《明中都遺址示意圖》。圖/新華社明中都遺址考古現場後殿連廊區發掘現場。圖/新華社明中都皇故城一角。圖/新華社明中都遺址考古現場前朝宮殿區域俯瞰圖。圖/新華社考古隊員常正保(右一)正在清理土方。圖/新華社安徽省博物院展出的明中都遺址出土的龍紋須彌座、鳳紋須彌座等文物。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紫贇、劉美子、曹嘉玥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師之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譽為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更被考古學家稱為北京故宮的「前世」,但由於種種原因建而被棄,歷史文獻鮮有記載。直到遺址入選為2021年度大陸10大考古新發現,湮沒於歷史長河600年之久的明代都城才再次被聚焦。傍晚時分,位於鳳陽縣城正中的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遊人早已散去。目之所及,除了蔥鬱的草、繁盛的花,還有土方坑裡揮汗如雨的人。考古隊員正在對明中都前朝宮殿區的西北角區域進行發掘。沿著皇故城城牆行走,彼時,人們能看見的只有斷壁殘垣,那段歷史卻從來只存在於坊間傳說中。而今,重見天日的白玉石雕、巨型石礎靜靜地躺在土方坑裡,向世人展示著一個真實存在過的都城。明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師之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譽為中國古代完備宮殿的藍本,更被考古學家稱為北京故宮的「前世」,但由於種種原因建而被棄,歷史文獻鮮有記載。二○二二年三月,二○二一年度大陸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一個湮沒於歷史長河六百年之久的明代都城再次被聚焦。尋找老縣城的歷史六百多年前的淮河南岸,一座宏偉的都城正在緊張營建。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朱元璋詔建中都。六年後,中都城已「功將完成」,朱元璋卻以「勞費」為由,突然「罷中都役作」,改南京為都城,中都城自此被世人遺忘了整整十個甲子,直到一個人的出現。「縣城裡還藏了個『老縣城』。」這一說法在鳳陽已經傳了幾百年。一九六九年初夏,四十九歲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王劍英從北京下放到鳳陽。這位曾在燕京大學主攻明史的歷史地理學家對這一說法感到好奇,當他走進「老縣城」時,更是大為震驚。城南門內外須彌座上精美的白玉石雕、城內巨大威嚴的蟠龍石礎、刻有明初數十個府縣地名的高等級明磚,這些在北京都不多見的建築構件,為何會出現在當時遠近聞名的窮縣裡?從那時起,一個操著濃濃吳音的外地人,逢人就打聽「老縣城」的歷史,成了當地一景。只要有空,王劍英就開展田野調查,文獻裡的東西要在實地找到遺跡,找不到,他就到處蒐集瓦片字磚。「父親的入迷程度讓一些老鄉很不理解,甚至有人叫他『瘋子』。」女兒王紅回憶。時間長了,當地人對「破磚爛瓦」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多年後,王劍英還時常深情回憶起,老百姓會主動把耕地挖塘時撿到的龍瓦、鳳滴、紋飾送給他,還告訴他許多文獻裡沒有記載的零碎信息,比如「承天門東側水溝裡出現過成排的浮雕」、「東、西華門內側等處地下都有大橋」等。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一九七二年,王劍英被抽調籌備中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館工作。工作之餘,他到故宮午門附近蹓躂,發現它的形制與鳳陽「老縣城」南門竟然基本相同。一九七三年初,在復旦大學開會期間,他偶然看到乾隆年間的《鳳陽縣誌》,發現「老縣城」很有可能就是明中都的宮城部分。他立即申請結束借調,回到鳳陽。今天的鳳陽縣博物館內,展出了王劍英當年測量用的工具。在那個條件匱乏的年代,一輛破自行車、一台借來的照相機、一卷少了三公尺的大皮尺,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他圍著宮殿和城牆一遍遍計步測距,或是在車輪上紮紅繩計圈數測距。根據歷代都城和宮殿建築的規畫思想、建築格局、承襲規律,王劍英對明中都的每個部位、每件遺存逐一查勘測繪。王劍英有著極深的繪圖功底,他手繪的遺址草圖上,標識依然清晰可見,實線是已知的,虛線是斷斷續續的,點是大致推測的。後來考古研究發現,王劍英用「土辦法」測出的結果,竟與用現代儀器測出的幾乎吻合。劉建橋是當時鳳陽縣文化館唯一分管文物考古的幹部,數十年過去,初見王劍英的景象仍然定格在他腦海中。七公尺高的皇陵碑,王劍英爬在大木梯上,手拿《皇陵碑文》,與碑上的字一一對照。每看一行,便要爬上爬下一次,幾個來回下來,背心短褲全汗透。後來,在劉建橋的奔走努力下,王劍英被抽調至文化館,專職研究明中都。從「發現」明中都皇城,到揭示出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明中都,王劍英用了整整六年時間。很難想像,在沒有電腦檢索、沒有測繪儀器的情況下,他是如何赤手空拳完成勘察、攝像、考證、繪圖、撰寫研究報告的。一九七五年春,《明中都城考》(歷史篇)終於完稿,引發學界的轟動。一九八一年三月,王劍英再次對明中都遺址進行了考察,撰寫《明中都遺址考察報告》。一九八二年三月十日,大陸國務院公布「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鳳陽縣文物管理所開始對部分遺址進行勘測和發掘。此後數十年,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這座湮沒在歷史雲煙中的城,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長安街、午門、東華門、西華門、角樓尋找北京城的「前世」在今天的鳳陽還能找到明清時北京城的影子:一條中軸貫穿南北,洪武門、左右千步廊、大明門、承天門、端門等位置依稀可辨,東西向的雲霽街兩端,鐘樓、鼓樓相對而立。一些地理歷史愛好者也會去鳳陽尋找北京城的「前世」。長安街、午門、東華門、西華門、角樓等諸多稱謂,讓他們有種天然的親切感。「中軸線的大明門位置有一條東西向的雲霽街,與南北軸線十字交叉,串聯了中都城的鐘樓、鼓樓、祭祀壇廟,儼然是北京長安街的雛形。」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大四學生袁心滿喜歡研究明史,去年暑假專程來到鳳陽,感受這奇妙的連結。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正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近年來,鳳陽把「一座中都城、鳳陽城市魂」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IP,打造東西、南北兩大軸線;恢復展示洪武門、鼓樓、鐘樓等地標性建築;基於原址建成文華公園、武英公園、洪武公園等一批主題公園;以史為據,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區,歷史文化內涵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鮮明特徵。行走於古城裡的大街小巷,處處是景,一幅具有中都古韻的畫卷徐徐展開,也讓鳳陽百姓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雲霽社區的錢家雯,每天晚飯後和老姐妹們到家門口的洪武公園跳廣場舞,說起每一處遺址的故事都頭頭是道,「以前老百姓對鳳陽曆史知道的少,到哪都給人留下個窮印象。現在誰都能說兩句中都城的歷史,滿滿的自豪感。」古老的城牆青磚依舊注視著這座城的起落變遷。常正保一家住上了嶄新的樓房,他也早已成了考古隊裡經驗豐富的老員工;鳳陽縣博物館每年接待來自各地的參觀者約十萬人次,館長唐更生笑稱「每天忙得腳不沾地」;遺址發掘現場,王志帶領的考古工作隊還在持續不斷地探索著未知;不遠處的西安門內,王劍英先生的雕像微笑著眺望遠方。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百年豐台站 北京最早火車站 下一篇文章 【世界遺產專題16】西安城牆 見證歷史 褪去千年滄桑坎坷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