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環」公認是全球城市規畫的傑出設計,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圖/陳麗卿
阿姆斯特丹人氣最高的王子運河,歡慶國王節熱鬧一整天。圖/陳麗卿
文/翁台生
新冠疫情衝擊減緩,全球化逐漸恢復動能,作者最近從紐約赴歐洲住遊兩個月;回顧人生行旅,感觸良多,「地球村過客」就是一路走來的省思札記。──編按
荷蘭阿姆斯特丹跟義大利威尼斯都是以水都聞名於世,運河環canal ring 2010年 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若沒有好好走幾趟運河,絕對無法體驗阿姆斯特丹奇妙之美。
早在1984年春天,我就有幸應邀到荷蘭採訪國土規畫,重點放在荷蘭人獨步全球的水利工程技術,探訪了全球知名的三角洲計畫,了解從十七世紀開始,生活在海平面下的荷蘭人對抗洪水的奮鬥史,可惜卻沒有時間細看阿姆斯特丹這個當年歐洲三大都會之一的城市規畫。
今年4月中旬,趁著歐美疫情緩解,難得再訪阿姆斯特丹long stay兩個月,終於比較了解這個水都幾個世紀以來的變化。透過現代化的縮時影片,了解環狀運河的開發過程:先從靠近中央車站的Jodaan開發,在沼澤地周遭開挖運河取地建屋形成商區,再逐步往外擴,環狀串連,終於形成今天的半月形規模。
如今運河已經成為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觀光資產。昔日的運河水工系統已經與時俱進,逐年更新,但是那些十七世紀的排屋仍然保存至今,阿姆斯特丹運河之旅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穿越時空,聽著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導遊介紹一棟接一棟列冊的國家歷史古蹟老房子,結尾總是會開玩笑地說,「也許威尼斯的橋數量比阿姆斯特丹多,但是沒關係,因為我們的橋比他們都好看。」
客居阿姆斯特丹期間,我習慣搭捷運進城,再分區走不同環區的運河,一面走一面看房子,多少城市的發展史都是跟著六十五哩長的運河走。搭電車「遊街河」也是荷蘭朋友建議看遍阿姆斯特丹的好方法,特別是2號電車沿線最為可觀。
許多遊客都不會錯過王子運河(Prinsengracht ),每年有上百萬人順道到此參觀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體驗猶太少女安妮躲避納粹的大時代悲劇故事。
4月27日的國王節(King's Day),我跟成千上萬荷蘭人上街慶祝國王的生日。阿姆斯特丹滿城盡是橘色裝扮的人潮,不只把街道塞滿,環狀運河上也是一船接一船的橘色隊伍,那時才能體會原來運河也承載著多少世代荷蘭人的歷史情感。
國王節前一天,我們造訪了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古城哈連Haarlem,對那座莫札特曾經造訪彈奏大風琴的老教堂印象深刻。哈連大教堂地下埋著許多對荷蘭有貢獻的人士屍骨,包括兩位當年開發運河水利工程專家。
2021年8月中歐創紀錄一場暴雨,讓德國、奧地利山區城鎮土石流為患,造成數十人傷亡的慘劇;荷蘭卻沒有傳出重大災情,有人歸功於十七世紀以來累積的水工技術打造安身立命的基礎。
看來阿姆斯特丹環狀運河不只是世界文化遺產,可能也是未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一個極具參考的城市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