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辛棄疾南歸以後,從江陰簽判到湖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務,大多與軍事有關,但因南宋政局偏安,主和派時常打壓主戰派,更何況是辛棄疾這類南歸之人。言官與政敵對辛棄疾的彈劾,不外是貪財、好色與擅殺等偏離事實的造謠與批評,他也因此多次退隱回歸田園。
辛棄疾四十多歲時自號為「稼軒居士」,形象不再是提劍上馬的武將,而是晴耕雨讀的莊稼漢。他認為「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於是這個莊稼漢用積累的錢財,打造了一座屬於自己的莊園,結交名流雅士。當時與他堪稱莫逆之交的,就有陳亮與朱熹等人。
陳亮是南宋著名的評論家,與辛棄疾交情深厚,兩人都是主張北伐抗金,有共同的想法與話題。辛棄疾中年時隱居江西,有一次生病了,陳亮特別從浙江趕到江西看他,兩人在上饒地區的鵝湖會面,互贈詩詞,讓這場鵝湖會成了文壇佳話。而早在辛棄疾與陳亮之前,朱熹與陸九齡、陸九淵兄弟,也曾在鵝湖進行一場理學家的哲學論辯。
辛棄疾常與大儒朱熹往來,陳亮認為朱熹是「人中之龍」,辛棄疾則是「文中之虎」。朱熹是理學大師,在福建創立書院,稱為「閩學」,更將《論語》、《孟子》、《大學》與《中庸》稱為「四書」並加以集注,推動儒家思想不遺餘力。辛棄疾時常與他相唱和,還曾同遊武夷山,交情也愈見醇厚。
朱熹比辛棄疾年長十歲,但他的處境比辛棄疾更為艱難。宋寧宗慶元元年(西元一一九五年),奸相韓侂冑把朱熹指為政敵趙汝愚一派,不只貶官,並將他的學說斥為「偽學逆黨」。朱熹常覺得自己的頭像是黏在脖子上,隨時會被摘掉,因此沒人敢接近他,甚至承認自己是他的學生。
朱熹去世後,幾乎無人敢去悼念他;只有辛棄疾,公開且大無畏地為這位兄長送行,並留下「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的祭文。辛棄疾的勇氣與膽識,即使強橫如韓侂冑者,也不能讓他低頭。朱熹若有靈,也當會感謝老友的重情重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