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NBA中鋒球員畢永柏(Bismack Biyombo),他的父親去年8月因染疫後遺症離世,畢永柏體會到家鄉剛果醫療資源不足,讓民眾很辛苦;他決定「給出自己擁有的」,來榮耀父親的名字,宣布捐出今年賽季的薪水,以父親之名在剛果建造醫院。畢永柏表示:
「2022年是有意義的一年,重點不再是奪冠,更是拯救生命。」
2
英國愛丁堡有位剛滿100歲的人瑞弗拉克(David Flucker),堅持每周至少3天前往一間慈善商店工作,協助整理物資、打掃等,每次通勤都會花費3小時往返;弗拉克笑稱「努力工作」是維持長壽的祕訣,他說:
「我會竭盡所能繼續工作,直到自己生命最後一刻。」
3
有著「零負評女神」頭銜的林依晨,今年出版《做自己,為什麼還要說抱歉?》,是她出道20周年首部真實剖繪自我之作;上架2個月除了熱銷5萬冊,更在博客來「2022上半年新書暢銷榜TOP10」,奪下第一。林依晨認為:
「如果『乖』意謂著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那麼我真的很想『不乖』!」
4
林克隆從小在廣電環境中長大,曾做過傳播公司工讀生、臨演、電視台助理到執行製作,現在擔任製作人,負責音樂會轉播錄製的大小任務;他如何在表演團隊與場館中取得共識,讓大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呢?林克隆分享:
「熱情與好奇是成功的重要關鍵,執行完一場演出那種成就感,會像聽見了天籟之音。」
5
從小看著爸爸打擊犯罪的身影,讓潘佳昀也想從警,報考警察大學失利後,她到義守大學就讀,因難忘懷警察夢,大二開始準備考警專;她在學業、考試間夾縫求生,即使疲累不堪,仍抱持堅定的心,今年一舉考取警專乙組狀元。潘佳昀說:
「告訴自己不可以半途而廢,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
6
印度一名電影製作人穆拉利(Sriram Murali)過去10年來,參與非營利組織「國際黑暗天空協會」(IDA),致力提高人們對光汙染的認識;這幾年他把注意力轉向螢火蟲,還到阿納馬萊老虎保護區研究螢火蟲的生態和保護。穆拉利說:
「我們都可以發揮微薄之力,讓螢火蟲魔法無處不在,為我們的後代,保護這罕見的奇觀。」
7
攝影藝術家邱國峻突破傳統,將攝影作品與刺繡結合,創作〈神遊〉三部曲,從台灣廟會活動到各地失能建物的奇觀再現,作品充滿趣味;他透過場景的回憶、幻想與祝願,在失落的空間場域,傳達世間的變動與無常。邱國峻認為:
「唯有把握當下,才是我們能盡之事。」
8
住在中國大陸江蘇省柳泉村的權民,是柳泉供電所一名普通農電工,17年前他聽說因為涵洞沒有燈光,導致村民跌倒後,便自費買燈泡、電線、電線桿等,在涵洞前接線裝燈 ;他除了以自己的名義申請電表,還定期去維護、更換燈泡。權民表示:
「這些都是小事,不值一提,給人方便,心裡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