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一詞的應用,始於清咸豐年間。
清王朝因鎮壓太平天國,軍費開支龐大,導致經濟危機。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於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五月推出紙幣,先後發行了「戶部官票」、「大清寶鈔」。
「戶部官票」又叫「銀票」。以銀兩為單位,面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共五種;「大清寶鈔」又叫「錢票」,以銅錢為單位,面額為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和百千文八種,以二千文合官票銀一兩。於是民間就把這兩種紙幣統稱為「鈔票」。
這兩種鈔票都是不能兌現的紙幣,百姓不喜歡。因「戶部官票」發行太濫,「大清寶鈔」面額越來越大,形成通貨膨脹,同治初年即全部停用,歷時不到十年。但「鈔票」的名稱卻一直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