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齡女醫林靜芸 挑戰不老人生

陳玲芳 |2022.07.09
3108觀看次
字級
台灣首位女外科醫師林靜芸,今年邁入七十歲,人生字典卻無「退休」一詞。圖/林靜芸提供
圖/林靜芸提供
林靜芸在兒子眼中,「為了把工作做好、把人生活得精采,她一輩子努力不懈,克服自己的缺點。」圖/寶瓶文化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台灣在二○一八年進入高齡社會,我們迫切需要正確的「老」的觀念。「多老,叫做老?可以不老嗎?」國內整形醫療權威林靜芸說,面對人生的延長賽,不論政府有何因應措施,個人生活都應採取「無齡」概念。「無齡」並非假裝年輕,而是相信自己、訓練自己,保有對生活的熱忱,發揮自己的能力、經驗,以實踐與奉獻,贏取社會尊嚴。

老不老?自己選擇

「老不老,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的選擇!」林靜芸認為,台灣人太早「感覺老」,對「老」的負面形象,影響了熟齡者延後退休時間或找工作,這也難怪國內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四十三上班族,計畫在六十歲以前退休。

她建議熟齡族,應屏棄退休的觀念,經營自己的舞台,比如可以去醫院做義工、從事公益活動。有「舞台」的人有責任感、成就感,生活才有動力。林靜芸強調,在這個長壽的時代,擁有自己的舞台,減少不健康餘命,避免「被長照」,活著才有不同的意義。

內政部統計二○二○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一‧三歲,其中男性為七十八‧一歲,女性是八十四‧七歲,達歷年新高。然而,根據衛福部「不健康餘命」統計,從二○一二年的七‧九五年,到二○一九年的八‧四七年,持續增加。

我們常祝賀他人「長命百歲」;不過,如果「不健康」的年數增加,長命其實不等於好命。依照民間習俗,老人家如果存活超過平均壽命,無病無痛離世,稱為「圓滿」。以現代話語來說,便是「縮短不健康餘命」。

林靜芸表示,老年的終點,是衰老和器官衰竭;在到達終點之前,頭腦必須清楚,手腳必須靈活。「換言之,我們需要預防疾病,治療慢性病,持續運動,鍛鍊肌肉,防止摔跤,還要不斷學習,保持腦力。」

認真生活 極致醫師

「她先天扁平足,也沒有很好的體育細胞,加上長期低頭開刀,脊椎受到不少傷害。但為了要健康,幾十年來,她堅持運動,每天都在滑步機上走一個小時,身體、身材都完全沒有七十歲的樣子。」

現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的林之晨,形容他眼中的醫師母親:「為了把工作做好、把人生活得精采,她一輩子努力不懈,克服自己的缺點。」

林之晨說,他前陣子陪太太看韓劇「機智醫生生活」,愈看愈覺得劇中角色很熟悉。後來才意識到,原來從小帶他長大的外科醫師外公(林秋江)、外科醫師媽媽(林靜芸),以及外科醫師爸爸(林芳郁)、妹妹(林之昀)等,都與劇中角色有很類似的人生哲學。

「他們都已是各自領域的頂尖醫師,但仍勤奮不懈,每天持續精進自己的醫學知識與技術。醫學之外,他們不僅都有各自興趣,而且連興趣的追求也非常極致。」他舉外公自學德文、法文,學到可以用來寫日記為例,指出媽媽林靜芸,也是這樣認真生活的「極致」醫師。

「他們那年代的醫師,很喜歡打高爾夫球,媽媽是第一位女外科醫師,她的球友都是身材更高大、體育細胞更好的男醫師。媽媽不認輸,就每周下場三次。雖然姿勢不標準到近乎古怪,但練出極度穩定的球質,常常讓一堆同場競技的男醫師,輸得好氣又好笑。」

超級老人 超越自己

人們對年齡有固定的制式印象。林靜芸不諱言,自己年輕時,看老醫師手抖、無法對準目標、有老花無法拆線,便認定上了年紀的人,無法做好外科醫師,早早就規畫要在五十歲時退休。但隨著年紀增長,她已習慣戴多焦眼鏡,看遠和看近都沒問題;身體健康,動作靈活,手部穩定。加上,外科是她的最愛,因此,至今仍樂在工作。

「我七十歲,我正在挑戰自己。」林靜芸說,「做自己擅長的事,隨時挑戰自己,不必是別人眼中的『我』,讓人生充滿動力。」尤其,年過六十歲,突然警覺以前效法醫學院某同學的「六十分哲學」,會讓自己變萎靡;因為「六十分哲學」強調舒服,只求輕鬆愉快,因此一味躲避勞心勞力的事情,反而使大腦萎縮。「大腦與其他器官一樣『用進廢退』,少用了就會萎縮。」

同時,她也親眼見到幾位「超級老人」,比如台灣大學一百零三歲的孫教授,每天自己拄著枴杖走路上班,他的工作是編輯經濟學雜誌;在林口球場會員盃高爾夫球比賽中,一百零四歲的謝醫師,打完了十八洞。他們的活力祕訣,正是「挑戰自己的極限」,包括學習新語言、新樂器,交新朋友。「只要選一件事情,專注去做,大腦變健康了,就能超越自己。」

林靜芸說,她在了解自己欠缺磨練後,開始重新思考生活中的每件事。如以往害怕唱卡拉OK,而今為了挑戰卡拉OK,她先關在自家書房,跟著YouTube學唱歌,慢慢進步到「可以在台上拿起麥克風,享受唱卡拉OK的美妙」。

社會聯繫 動態人生

據美國一項對於百歲人瑞的大規模調查顯示,下列生活方式有助於增加免疫力、延長壽命、避免接受長照。

一、保持社會聯繫:維持與他人互動,包括參加同學會、喜宴,以及逛街、買菜、寫信、打電話等。

二、活出「動態」人生:「動態」指的是運動、活動,能夠預防失能、失智。運動包括平衡、肌力、有氧、伸展等,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居家生活,也可以多活動。

三、做「利他」的事:包括做義工、捐款、認養兒童等。利他的人,比較有活力,會安排生活,擁有成就感,對未來有希望。

四、有宗教信仰:能撫慰心靈。

五、充分休息:過勞有害健康;充分休息,身體才會正常運作。

六、親近大自然:猶如回到大地懷抱,活絡身體和心靈感受,激發對事物新的體會。

七、多吃「食物」,少吃「食品」:可以得到真正的營養,並且避免攝入添加物的風險。

八、熱情、樂觀:正向的精神,擁有熱情及活力,能幫忙我們度過人生難關。

林靜芸表示,一般人以為養生是求長壽,但養生一詞的英文「keep fit」,其實是「保持體能」。她強調,不管幾歲,都要保有健康,還有對愛的渴望、對美的追求,與對學習、成長的需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