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我們可以預知孩子生理上的障礙,會影響活動的學習,甚至影響他的自信心。但是孩子的潛力無窮,也許在練習的過程中會找到自己的策略。
天空很大,如果因為沒有翅膀,就說人不能飛,那就不會有飛機的發明了。
「袁老師,想請教您一個問題。」資源班林老師一大早就傳訊息給我:「小佑想參加學校弦樂團練小提琴,可是他的肌肉張力那麼強,連穿衣服都還需要人幫忙,請問他能拉小提琴嗎?」
主角小佑的媽媽在生產時因為難產,導致他腦部缺氧,所以小佑一出生就是個腦性麻痺寶寶。
成長過程中,小佑在說話、走路、跑跳上的發展都比一般的孩子來得慢。
受異常張力的影響,小佑的臉部口舌肌肉不聽使喚,說話時不但臉部扭曲、口齒不清,因對方聽不懂,小佑還得吃力的重覆好幾遍。
受異常張力的影響,小佑走路得用一種奇怪的姿勢平衡著:在他跨出前腳的那一剎那,雙手會一前一後不自覺地縮起,眼看他就要摔下去了,後腳又一個踉蹌的跟上,就這樣一路讓他身邊的夥伴捏著冷汗,隨時有想要拉住他的衝動。
但是小佑的腦袋瓜子很靈光,個性更是開朗活潑。即使知道自己與眾不同,仍然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熱情。
三年級的小佑參加了小小說書人比賽,在台上邊說邊演了一隻與眾不同「醜小雁」的故事:他藉著異常的肌肉張力揮舞著手臂,就像小雁張開翅膀的姿態……這個故事並不長,把字數縮短,再配合有音調的雁鳴,慢慢說,也可以把故事講清楚。小佑獲得了滿場的掌聲。
小佑跟媽媽出去採買,會順勢利用張力幫忙拎著物品。書寫的時候,他會把自己塞進包覆與支持度足夠的椅子中,在張力「偷懶」的時候,寫出最漂亮的字。
小佑與他的張力共存著,互相成為彼此的一部分。
那,小佑可以參加弦樂團拉小提琴嗎?
我找到了珍藏的影片傳給林老師:
影片一開始,體育館的周圍坐滿了觀眾,一位高年級的視障學生,正在場中央的籃球框前捧著籃球預備投籃。有位同學站在她的身後為她指引方向,而老師則拿著一根長竹竿「叩叩叩」的敲著籃框持續發出聲響。此時,全場為她靜音,只為了讓她能清楚的聽音辨位,沒有其它干擾。大家摒息以待,只見她一個蹲跳,球神準的射入籃框,全場歡呼沸騰。
的確,以小佑的肢體動作能力而言,光是維持一個姿勢把小提琴拿好都有困難了,更何況是按絃拉弓?
我們可以預知孩子生理上的障礙,會影響活動的學習,甚至影響他的自信心。但是孩子的潛力無窮,也許在練習的過程中會找到自己的策略。
當孩子有動機時,我不會直接拒絕。但我們可以做的是,陪著小佑一起體驗學習的過程,從拉小提琴中了解自己與張力的共處方式。比如說在姿勢上稍微配合他的特殊性做些調整,或多點的支撐、也可嘗試用輔具、拉節奏比較慢的曲子……若真的都不行,改拉放在地上的大提琴如何?其實,真的有很多的變通方式可以取代,能讓孩子享受到演奏樂器的樂趣。
不管最後小佑能不能在學習小提琴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或者是接受了自己的弱勢能力,選擇當一位音樂欣賞者,靜靜聆聽音符在琴絃上跳躍,一定都會有所收穫的。
是誰說視障的孩子不能投籃球呢?又有誰敢說小佑不能拉小提琴呢?
一切都讓小佑自己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