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堂外觀的壁畫,是由星雲大師設計,並帶著心定和尚與當時佛學院學生共同完成。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大師(右1)帶貴賓參觀寶藏堂文物。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佛光山叢林學院每一間教室,都有開山星雲大師命名的一塊碑文,其中的「寶藏堂」位於叢林學院女眾學部二樓,空間不大,名稱取自佛教以「寶藏」譬喻我們的真如自性。
大師說:「心外的寶藏有限,真正豐富的寶藏是我們的自性真如。」這裡早期為佛教文物陳列的空間,後來成為大師與佛學院老師討論課程、弘法發展的會議空間。
佛教文物展示 藝文弘法起點
1969年,佛光山甫開山不久,叢林學院寶藏堂成立佛教文物展示區,乃大師為了讓信徒、遊客可以透過文物,欣賞佛教藝術之美。
寶藏堂內擺設了大師到海內外弘法時,所帶回的佛像、文物,每當有客人來山參訪,大師便親自帶領介紹,如數家珍,令信眾讚歎不已,而這裡也是佛光山寶藏館(原名「佛教文物陳列館」)的前身。
大師曾說:「當初建設佛光山的時候,我心裡想,光靠我個人講說,靠佛光山的徒眾,靠一些老師講說是不夠的。如果建一座美術館,就能度喜歡藝術的人士到佛門來。」在開山之初,這片看似荒蕪的土地,既是佛學院——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師也以寶藏堂作為文化藝術弘揚佛法的起點,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決心已彰顯無疑。
用智慧莊嚴 不用金錢堆砌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寶藏堂的外牆上,有兩幅藍底白色的立體浮雕,描繪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接受牧羊女供養的情景。佛光山退居心定和尚述及,當年這面浮雕的構思是由大師設計,並帶著他與當時佛學院學生共同完成。
可以說,在開山最困頓的時候,大師一路帶著師生,以智慧創造奇蹟;而一幅牧羊女供養佛陀、開悟證道的歷程,正是大師一路帶著佛光山僧信二眾,用智慧創意顯發心地寶藏,入世弘法的最佳寫照。
而今每每經過寶藏堂,憶及當時開山的困頓,更令人感受到大師的無聲說法。
一念願心 難行能行
幾年前,佛光山整修東禪樓,長老慈惠法師取材大師的智慧,用這幅浮雕的構想作為舞台背景,從牧羊女供養佛陀、開悟證道的圖像,微調為佛陀對五比丘說法,從悟道至法輪常轉的意象。
從佛教珍寶 到心地寶藏
1983年,在佛光山文物陳列館完工後,叢林學院寶藏堂的文物移往典藏,寶藏堂成為大師與叢林學院老師們開會,討論學院發展、佛學院學生學習的會議場所。
在寶藏堂中,大師帶領著學院主管與老師舉行過無數次的會議,為的是培養可以承擔如來家業的青年學僧與弘法人才,至今在寶藏堂的資料夾中,可以看見佛光山開山史料,佛光山早期三皈五戒、萬緣水陸法會的起點,都是從佛光山叢林學院起步。
甚至大師親自帶領師生全省參訪、春節平安燈設計布置、青年社團等活動設計,都有珍貴照片存放於此。可以說「寶藏堂」名副其實的顯發了佛教有形有相的藝術珍寶,更進而開展叢林師生、佛光山弟子們珍貴的心地寶藏。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