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道由心證 星雲大師 |2022.06.25 語音朗讀 399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仁敬法師,俗姓吳,字恭乾,別號幻識,明朝襄陽人。幼年即發心出家,禮福田寺高庵為師。三年之間,他日夜精勤,參究佛法大義,於教、觀深有體悟。某日,高庵說:「學者宜立大志向,莫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於是,仁敬告別高菴,前往京城,親近諸善知識,專研諸經義理。後來,他聽說大章在少林弘傳達摩意旨,便盡棄義理,改往依大章參究心地法門,一住十餘年。某日,他大嘆:「道在心證,聽再多的口耳相傳之道,於己何益?」於是便前往伏牛山煉魔場,三年之間,唯默坐參詳,有所契入。佛光山日本本栖寺的禪堂。圖/資料照片此後,仁敬便往諸方尋求印證,他在金陵,遇到操守密行素為眾人所稱道的守心。守心一見到仁敬,便相當賞識,他對仁敬說:「道貴在心悟,必須在靜密中守心。你即便跋山涉水的尋師,也只是空費草鞋錢而已。」於是,他留仁敬在寺中閉關,互相切磋禪法,探究深奧之理,三年之後,仁敬終於破關而出。當時是萬曆七年(一五七九),仁敬打算歸隱於廬山,終此一生。他見山中有一寬敞平坦的金竹坪,當下欣喜歎曰:「此足容五百人安居處也。」他向山神祈禱發願:「我願把身命奉獻於此,以結十方衲子緣。」然後著手搭建茅廬,過著舂米種菜的農耕生活。後來,有九名弟子受仁敬度化,其中以智聯服侍仁敬最久。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仁敬示寂,世壽五十一,僧臘三十。圖/中新社釋初參曰:學佛,非僅於佛學上鑽研。每見有人,一生參究佛理,或學天台,或學華嚴,當問其佛法大義時,竟無言以對,於是棄捨數十年心得,往內參究自心。當然,學佛非要人人上座盤腿,斂目觀心,只是提醒行者,探究佛學義理之時,必須與心、佛、眾生相契,此外別無佛法。若徒然執著拘泥於名言、名相的推究,此與中國的「訓詁學」又有何異?圖/資料照片 前一篇文章 【叢林風光】佛光山寶藏堂 探尋心中寶藏 法輪常轉 下一篇文章 【老師的話】善知識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詩】追光者2025.09.0803佛大、南華校長 回山禮拜星雲大師 2025.09.0604【視覺DJ】礁石間的驚喜2025.09.0705南天寺供僧 願平安幸福照五洲2025.09.0806非漢語系協會創會法師 訪瑞典佛光山2025.09.0807巴西佛光人捐贈物資 慈善機構致謝2025.09.0608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⑲2025.09.0609新青安鬆綁 房市台中熱高雄冷2025.09.0710法院裁定 柯文哲7000萬、應曉薇3000萬元交保2025.09.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叢林風光】心無罣礙 找到生命的方向【叢林風光】 叢林佛子走出去 暑期實習 體證佛法真味【叢林風光】 走向世界 弘法在人間【叢林風光】短期英文佛學班 9國學子學習人間佛教【叢林風光】 叢林獅子吼傳燈人間【叢林風光】 深研義理 以學養行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