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自己吃 親子共度好食光

陳玲芳 |2022.06.11
1320觀看次
字級
愉快自主的飲食方式,是孩子未來健康生活習慣的根基。圖/123RF
寶寶的副食品之一:食物泥。圖/123RF
陳譯庭營養師有了孩子後,才發現副食品的準備也大有學問。圖/柏樂出版社提供
蘇妍臣營養師決定放手走向親子共食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圖/柏樂出版社提供
寶寶主導式離乳法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抓食物吃。圖/123RF

文/記者陳玲芳

「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吃並不容易,但看著寶貝獨立自信的進食,我決定記錄下我所學,來幫助更多想認識BLW的照顧者。」營養師陳譯庭說,BLW並不困難,但一定要了解後再執行……



「對許多照顧者來說,寶寶吃副食品,是個令人期待又興奮的階段,身為營養師的我,當然也不例外。」二○一七年七月,女兒兩個月大時,陳譯庭全家自美返台探望親友,她利用這機會,買了許多市面上有關副食品的書帶回美國,準備在女兒開始吃副食品時,好好大展身手。

副食品的準備大有學問

陳譯庭不諱言,在學營養的過程中,從來沒有人告訴她怎麼準備副食品。因此,女兒要開始吃副食品前,她也完全不知道所謂「十倍粥」要怎麼煮,必須看食譜書學習。不只十倍粥,女兒滿五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的第一周,各種「粥」,也都要依賴食譜。

她以為準備好副食品就萬事俱全,但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她開始懷疑自己的烹調技術,懷疑副食品書的食譜;所幸,很快發現「女兒不愛吃粥」。當時,女兒在托嬰中心,班上小朋友大多是吃「食物泥」,於是,她也讓女兒吃食物泥,滿六個月大時,才開始吃可用手指抓取的食物,算是順利完成副食品階段任務。

二○一九年二寶出生,她開始思考,會不會二寶也不吃粥?為什麼一定要吃粥?不吃粥就只能吃食物泥嗎?那要煮一鍋粥全家吃(但女兒不吃粥啊)嗎?她跟先生願意天天吃粥嗎?若只有二寶吃粥,那一鍋粥要吃幾天?飲食多樣性會不會因此受限?考量了種種因素,她決定要尋找一個更適合全家的副食品方式。

寶寶學習能力超乎預期

當時,寶寶主導式離乳法 (Baby Led Weaning,簡稱BLW) 在美國已經很流行,陳譯庭也有跟大家最先出現的想法一樣:「這方法安全嗎?寶寶噎到風險比較高嗎?」她想,沒有任何照顧者,會拿寶寶的生命開玩笑,於是,她開始上BLW專業課程,加入醫療人員專屬的BLW群組,跟各國醫療人員一起學習、討論執行上可能遇到的狀況,以及該如何解決。

「二寶吃副食品的第一天,我毫不猶豫地開始執行 BLW,過程中當然也有許多掙扎,如寶寶不吃怎麼辦?寶寶出現作嘔反應該如何應對?寶寶真的吃飽了嗎?」她親自執行過才明白,寶寶學習能力「超乎預期」。

面對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人人都能傳遞知識。陳譯庭學習 BLW的過程,常常被網路資訊搞得一頭霧水,認真「爬文」也不見得能找到正確的知識。她特別感謝吉兒瑞普利(Gill Rapley)以及BLW 醫療人員群組,不厭其煩地回答各式疑問,成了她學習過程中最堅強的後盾。

寬心步入親子共食之路

蘇妍臣營養師說,成為媽媽之前,她當了快十年的護理師,加上營養師生涯七年,其中四年又在醫學中心的新生兒加護病房、兒科病房擔任責任營養師,處理過小朋友各種的疑難雜症,上至兒童疾病營養,下至寶寶吃不好長不大,「我天真地以為,以自身專業知識,對於適應新手媽媽角色的能力還過得去。」

度過孩子快六個月前的風風火火,總算開始踏入吃副食品的階段,原本打算按部就班,從十倍粥開始,但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孩子不愛重複吃同種食材超過三次,每每到第三次,就可見到那張小小的娃娃臉露出嫌惡,然後「就見他明快地將我精心烹煮的副食吐出(不是吐舌反射喔!是真的嫌惡地吐出)」。

但卻在和媽媽一起吃飯時,想要自己抓起湯匙,將各種食材「試圖放入自己口中」。後來,寶寶根本不再吃一口粥類副食,卻對其他人碗裡的食物「饒富興趣」。於是,蘇妍臣就決定開始步上放寬心之「手指食物加親子共食」之路。

建立愉快自主飲食模式

決定放手走向親子共食之後,蘇妍臣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孩子食欲真的變好了,感受孩子真能享受「自己來」的快樂;憂的是,兒子有「放不下來」的特質,所以當孩子開心吃完副食,接著就是無縫討抱,媽媽連一點點打掃的時間都沒有。她只好地板鋪上大抹布,餐椅吃完拉到廁所沖洗,只能說「爽到小孩,累到娘」。

隨著孩子的成長,「大小餐」狀況也愈常發生,若是寶寶東西吃不完,又不能硬逼他吃,這種情況下,就顯得有點浪費。她念頭一轉,決定開始一份餐兩種調味就好,同份餐點其中一部分改成調味偏淡,另一部分當然是調味較重,以餵養吃慣重口味的外子。

有趣的事也就此發生!孩子原本對於放在自己碗裡必須吃完的餐點,顯得意興闌珊,但在與大人共食之後發現,自己吃不完的食材,自然會由爸媽「出嘴解決」,便反而吃得更好、更快,大大減少父母對孩子進食狀況不如預期的壓力。

「不過,在此還是呼籲一下,照顧者無論最終是選擇何種寶寶斷奶方式,目的都是讓孩子和家長擁有愉快、良好的用餐互動模式。」人生的路很長,蘇妍臣始終堅信,「愉快的飲食方式,是孩子未來健康生活習慣的根基。」副食並非在一歲後就圓滿落幕,愉快及自主的飲食模式,不單有助於小肌肉的發展,對於日後長期的生活型態,如減少情緒及壓力性進食、成人肥胖等,都有深遠的正面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