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楊婷婷
小朋友,你了解藥物能治療疾病,但是你也了解藥物從進入體內後的整個過程嗎?簡單說,藥物進入人體後,整個過程就叫做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 PK),包括了藥物被吸收(absorption)、藥物在體內的分布(distribution)、藥物的代謝(metabolism),以及藥物的排泄(excretion)4個階段,以每個階段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統稱為ADME,現在就來讓我們一起認知藥物在體內的旅程吧!
藥物進入體內的第一個階段A是「吸收」。當藥物從給藥部位進入人體循環後,就會被吸收,一般常見的給藥方式包括口服藥、肌肉注射(如手臂肌肉中注射流感疫苗)、皮下注射(如皮下注射胰島素)、靜脈注射(通過靜脈接受化療),或者佩戴皮膚貼片等方式給藥。一般來說口服藥物透過消化道到肝臟的特殊血管穿梭,藥物被分解後,身體得到吸收,其他給藥途徑則會繞過肝臟,直接或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得到吸收。
一旦藥物被人體吸收了,第二個階段D就是將藥物「分布」出去,當然對症下藥是去治療病處,不過由於血液是在全身運送藥物的載體,所以當藥物在作用處以外的部位產生作用的話,就可能出現副作用,例如止痛藥原本是消除腿部肌肉酸痛用的,但是卻對胃部產生了刺激的副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醫生開藥有時不只一種,像這種情形,醫生可能會加一顆胃藥幫病人保護胃。
接著藥物分布到全身完成工作後,藥物被「代謝」為第三階段M,也就是所有進入血液的物質,都會被運送到人體的化學加工廠,也就是肝臟,90%以上的藥物都會經由肝臟代謝,意即俗稱的「排毒」或「解毒」,才能被人體有效利用,達到治療效果,稱為肝臟的藥物活化功能。
藥物在體內的最後階段E叫做「排泄」,藥物會以原形或是分解後的代謝產物,經由不同的途徑排出體外,其中腎臟是人體代謝藥物最重要的器官,其次也可能由膽汁或其他方式排泄出體外。整個藥物在體內的過程,會因為不同病症、身體狀況,以及不同的用藥而有所差異,現在我們可以理解,無論是藥理學家處理藥物,或醫生開藥給病患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