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包粽有由來
圖/123RF
文/原禾香
街邊美食店裡,常見一顆顆有稜有角、渾圓飽滿的食物,當把包裹的綠葉攤開來,裡面是熟糯米包覆起來的,咬進內餡可口美味,有甜有鹹,而且冷熱都好吃,這便是老少咸宜的「粽子」,是人們常在節日、祭祀甚至是考試期間吃來祈求「包中」的美食。它到底是怎麼來的?
粽有歷史 詩人緣故
說起粽子的來歷,與一位憂國憂民的古代的詩人屈原有關。戰國時期,天下分了好幾國,國與國間戰爭頻仍,屈原是楚國的士大夫,看到國家老是打敗仗,十分生氣和傷心,經常以楚辭文體的詩來抒發心情,他的詩中很多是反對在位者對抗外侮政策,結果便被派去偏遠的汨羅江附近流放。那樣的日子裡,屈原反而寫下更多作品,流傳千古的《離騷》就是那時候創作的。愛國才子的詩,終究挽救不了楚國即將滅亡的頹勢與事實,西元前278年,楚國的首都被秦國占領,屈原一時難過,自己抱顆大石頭跳進汨羅江,以死明志,那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投江之前並作了一首《懷沙》。
民眾發現屈原投江後,許多人划著舟去搶救他,但是綁著大石頭的屈原已經沉到江底。感念他的民眾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把食物擲向江中,讓魚蝦有食物而不去吃屈原。據說,之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來到汨羅江邊,以把米撒入江中的方式祭祀屈原。傳說到了東漢初年,有人夢見了屈原,大家才知道之前所祭祀的米都被江中蛟龍吃掉了。於是有人想到用葉子把米飯包裹起來纏上絲線,像菱角一樣,再投到水中,如此蛟龍就不去搶吃屈原的米了。此後,人們到了五月初五,就做這樣包葉的米食來紀念屈原,名字就叫「粽子」。到今天,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端午佳節 粽香四溢
屈原的忌日是五月初五,正是中華民族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記載,粽子在晉代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節日之前就已經開始粽葉飄香。端午節有許多別稱例如:端陽節、龍舟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等。每年的端午節日子也不一樣,像今年是在6月3日,主要是因為計算的是「農曆」,而平日使用的是「國曆」或是「西曆」;國曆是以民國為年分、採用西方西元紀年的曆法,西曆則是以西方年分為始的日期。
日韓端午 無粽有趣
西方沒有端午節,東方的端午節則是很熱鬧。台灣延續著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各地也有歡樂龍舟競賽,歌舞表演、加油喊聲,讓端午節過得有聲有色;在韓國則是「端午祭」,以盪鞦韆、摔角、官奴假面舞等文化活動來慶祝,甚至還將有歷史特色的「江陵端午祭」,於1967年申請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更在2005年時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名單內。日本的端午節是具獨特性的節日,雖然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當時卻是以宮廷為中心的節日,後來德川幕府時代也定為與武士階層有關的活動,如今則是成為日本法定節日「男孩節」。
儘管日本、韓國不一定在端午節吃粽子,然而中華文明下的粽子是有歷史典故馨香的,我們溫故知新,讓粽子持續香傳世界、美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