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曾 經

文/葉含氤  |2022.05.25
1526觀看次
字級
圖/纓子

文/葉含氤

在杭州買的龍井茶喝完了。

買茶那天,途經西湖蘇堤,倏忽雷電轟鳴,旋即下起滂沱大雨,我並沒打算買茶,而是倉皇地躲進路邊店裡避雨。當時店內人還不多,我擇位而坐,以為是賣飲品的店,沒想到是賣茶葉的。店員熱絡地泡了茶,介紹了不同品質的龍井,讓我看葉片在水裡慢慢立起來的模樣,動作不急促,也不著急推銷,轉身又去招呼其他人,留我一人獨坐。我曾喝過紅茶、烏龍、普洱、青茶……唯獨沒有喝過龍井,那味道很清,也很輕,有微微的甘甜,不像烏龍紅茶那般濃烈,也比日本的玉露更淡雅,再加上久泡也不覺茶湯澀,讓我對龍井茶產生了好感。我坐在店裡啜飲著,一面看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明暗錯落,有些曖昧,偶爾傳來幾陣人聲喧譁,又接著幾聲清脆的杯碗叩擊。

店員來添過幾次熱水,因為雨一直下著,陸續湧進許多顧客,多數與我一樣,都是來避雨順道喝茶的,因此忙得不可開交。我瞧這雨一時半刻也停不了,老是這樣等著也沒意思。離去前買了一點龍井,算是謝謝店家的招待。

那茶就是這樣買來的,一喝就是兩年。不是我買得多,而是我喝得少,喝到快沒有時,又捨不得,於是就這樣拖拖沓沓的喝了好些時候才喝完。

喝完後才知想念。這種想念不濃烈不滯溺,單純而簡單,偶爾在生活中的罅隙間閃過,像從群山萬壑中忽地吹來一陣風,明快迅捷,帶著夏綠的盈朗。

想念也代表著喜歡。龍井是一種討人喜歡的茶。如果再到杭州,我還是會買些龍井,還有去見一個人,一個許久不見的朋友。她給我的印象,也是清清淡淡的讓人心生歡喜,一如龍井,帶著微微的回甘。

她姓林,福建人,曾在瀋陽讀研究所,多年前我因為工作與她有往來。每次見到她時總是笑,笑得眉眼彎彎的。

有回我到瀋陽出差,那是第二次見到她,第一次是在台灣。她當時親切地告訴我瀋陽大學附近有很多小吃,她常與同學去吃。我離開瀋陽前她送我一只方盒,盒中有支青花瓷製成的書籤,白瓷上描繪著青藍色的瀋陽故宮圖案,下方有一細長的扁平銀色金屬,讓人方便夾在書冊中。她送給我時沒說什麼,只說謝謝我在她來台灣時接待過她。我當時因為行程忙碌,那晚又有餞行餐會,進旅館後匆匆看一眼就擺進行李箱,完全無暇拆開來細看。再加上離開瀋陽後,到了北京王府井,看到類似賣給觀光客的紀念品,以為只是工廠大量製作的普通書籤,就沒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直到兩個月前整理物品時,才又打開這只方盒。從拿到方盒,到我認真端詳,期間已相隔八年了。那日我仔細地從秋香色的絹布中拿起書籤,發現這只書籤做得精緻,一點也不粗糙,金屬面上還鏨刻著「無涯」兩個字,而原本放置書籤的絹布下方不起眼處,一張紙條夾在與紙盒的間隙中。初看時我些微驚訝,小心地取出來。那是一張對摺的便條紙,紙張邊沿已泛著些微的黃斑,上面寫著幾個字:「如果再到台灣,希望可以見到妳。」看完後我心裡隱隱愧歉,愧歉當年的輕慢與疏忽,讓這張紙條匿跡在紙盒中這麼多年。

那是二○一三年的事,我知道她已畢業,可能已離開了瀋陽。而那年我從瀋陽回台後不久,也從原單位離職,兩人再無聯繫。時光荏苒,我們各自輾轉,各自經歷著塵世與流年。看完她數年前寫的紙條後,我想找到她,只是原本她使用的社群帳號,已多年沒有更新,想來早棄置不用了。於是上微博搜尋她的名字,慶幸她的名字特別,一搜就找著了。我瀏覽著她的頁面,知道她前幾年在杭州開了間補習班,又看了她在網路上的照片,個子依然纖巧。我記得當年離開瀋陽時,還擁抱了她細瘦的身軀。

想著原來前年我到杭州時,她的補習班就在我搭公車去西湖的路邊;想著我在雨天喝著龍井茶時,她就在這座城市生活著;想著我們就這樣門裡門外的錯身而過。

如此想啊想啊,想著再到杭州,挑個明麗的晴日,約她一起到西湖邊,喝壺龍井,說說曾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