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貞
那天回娘家,因滿身大汗,連忙沖個涼換上母親的乾爽短衣。我們體型相同,穿同號的衣服和鞋子,所以回娘家時,我經常穿她的衣服;尤其是去年她仙逝後更為最,總覺得穿她的衣服,她就在我身邊未遠離。
母親生長在二戰時代,外公雖是盲人,但是手藝好,會竹藝,憑想像可編織出竹籃、蒸籠、竹椅等等,他靠著一雙巧手,撐起家中經濟。
母親從五六歲開始,就當外公的眼睛,牽起挑著竹具的外公到街上叫賣,一次次一年年,直到自己長大成人,可以承擔家計。
或許是她從小目睹父母,為了生活所面對的困境,體會出一絲一縷來之不易,所以養成節儉、愛物、惜物的好習慣。在生活裡,她物盡其用,衣服破了能補就補,不能補了就改做他用。
務農勤儉的她自己種菜,能吃的就上桌,不能吃的就餵雞鴨,絲毫不浪費。果皮、落葉收集成堆做成無機堆肥。她就是這樣,讓每個物件盡到最完美的價值。作物如此,用過的塑膠袋,只要能清洗乾淨的,她一定會再度利用。常看她在禾埕邊戴著斗笠坐在矮凳上,邊聽廣播邊清洗,把洗乾淨的塑膠袋,倒套在她用竹枝綁成傘狀的架子上,方便吹乾。
弟弟常說:「我老母有創意,對環保很有貢獻耶!要按個讚才對。」而年近百歲的她聽了,都靦腆的笑著表示,這是自己應該做的。
母親就是這樣惜物,連衛生紙她都要撕成兩半,以免浪費。每次穿上她的衣服,都會發現口袋裡,就有她疊好備用的。手握著整齊的衛生紙,除了懷念她的養育之恩外,也感謝她給我的身教和言教,讓我知道感恩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