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鑄造傳承人】 韋啟初 復活傳統技藝的銅鼓王

文/記者黃浩銘 |2022.05.22
2813觀看次
字級
壯族銅鼓鑄造傳承人 韋啟初 復活傳統技藝的銅鼓王 圖/新華社
已製作完成,等待包裝的銅鼓。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浩銘

在廣西的一些壯瑤村寨,人們會以敲打銅鼓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這種製造精美的銅鼓,曾一度因為製造工藝的失傳面臨著傳承危機。後來,在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等銅鼓愛好者的反覆試驗之下,銅鼓鑄造迎來了「新生」。

走進韋啟初位於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銅鼓鑄造廠,燒得火紅的鍛造爐裡流淌著炙熱的銅水,工人們把銅水注入銅鼓模具之中。一旁的成品展示區,數十個已經製作完成的銅鼓正在等待包裝,運往各地。「現在的產品是出來一批賣一批,很搶手。」韋啟初說。

猶如活化石面臨失傳

韋啟初出生在一個鑄造工匠家族,高祖父是清朝時期的民間銅鼓鑄造師,但到韋啟初父親這一代,家族已經轉為鑄造鐵鍋、鋁盆等日常用品為主,銅鼓鑄造技藝逐漸失傳。

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銅鼓是頗具代表性的文物,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廣西是古代生產和使用銅鼓的重要地區之一,壯族先民「濮人」是銅鼓最先的鑄造者和使用者。銅鼓由青銅鑄成,大小不一,形成多樣,工藝精湛。鼓面有浮雕圖案,中心常配以太陽紋,邊緣有蛙、龜、牛、馬等立體裝飾,鼓身有花紋環繞,栩栩如生,豐富多彩。

一九九○年代,韋啟初和父親一起在廣西、貴州等地做生意,發現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使用的銅鼓歷史都在百年以上,而且數量急劇下降,銅鼓這種少數民族文化「活化石」面臨失傳的風險。但對於鑄造銅鼓的工藝,無任何文獻記載,也沒留下任何鑄造模具。

韋啟初說,當時經常有群眾四處打聽是否有銅鼓出售,但銅鼓鑄造技藝幾近失傳,市面上只有少量古老的銅鼓出售,他和父親決定自己研究銅鼓鑄造。

銅和鐵、鋁的特性不一樣,用模具簡單拼裝起來的銅鼓雖然外形與傳統的銅鼓相似,但敲擊時的聲樂效果達不到要求。為了做到原汁原味複製,韋啟初走訪了數十個還在使用銅鼓的少數民族村寨,對現存的銅鼓進行了反覆研究和試驗。為籌錢購買試驗用的原材料,韋啟初甚至賣掉自己的拖拉機。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上千次試驗失敗後,一九九七年,韋啟初利用砂模鑄造法鑄造出一面銅鼓。這面銅鼓無論是外觀還是聲樂效果,都與傳統銅鼓十分接近。

「別小看這樣一面銅鼓,除了表面和內部有精緻的太陽紋、鳥紋、羽人紋等紋飾,各個部位的厚度也十分講究,只要有一些偏差,敲打時發出的聲音就達不到要求。」韋啟初介紹,銅鼓鑄造成型之後,還需要根據不同演奏需求進行調音和打磨,經過一系列工序之後,銅鼓製造才真正完成。

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二十多年來,韋啟初不斷對銅鼓鑄造工藝進行改良,重新掌握了已失傳近二百年的銅鼓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術及其他核心技藝,使民間傳統銅鼓鑄造工藝得到恢復和傳承發展。韋啟初在生產中不斷提升鑄造技術和工藝,研發民間銅鼓和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民族工藝禮品銅鼓十多個種類。

目前,韋啟初鑄造的銅鼓,小至零點三九公分微型禮品銅鼓,大到六點六八公尺巨型銅鼓,這些銅鼓無論是鼓形、花紋、鼓聲、質量等都已達到民間使用要求。他的銅鼓鑄造廠現有近五十名工人,年產銅鼓達兩萬面,產品除了能夠滿足少數民族群眾演奏需求,還作為藝術品走進更多群眾的生活之中。

「當聽到群眾用大銅鼓奏響洪亮激越的樂曲,古代先民們敲銅鼓歡慶起舞的場景彷彿就在我眼前,激勵著我繼續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韋啟初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