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機器人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包括食物領域;除了工廠大量生產食品的自動化設備,如今已有愈來愈多裝置進入廚房,為人們準備更精緻的菜餚;不過,這些裝置仍屬於半自動設備,食物的口味須由人類控制。為了實現全自動化,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正與廚房設備廠商合作,開發能夠評估菜餚味道的機器人。
劍橋大學工程系仿生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表在《機器人與AI尖端科學》(Frontiers in Robotics & AI)期刊的論文指出,他們利用演算法與機器學習訓練機器人主廚,模仿人類咀嚼食物的過程。
參與這項研究的阿布杜拉利(Arsen Abdulali)解釋:「廚師在烹飪過程中,常依靠他們的口味來評估菜餚的內容、風味,這也是機器人廚師與人類廚師最大的區別。在品嘗食物的同時,咀嚼過程能在不同階段研判不同的味覺。由於菜餚的不同成分在咀嚼過程會發生特定的變化,咀嚼有助於了解食物的成分,對機器廚師來說也是如此。」
研究團隊與知名家電製造商倍科(Beko)合作,讓機器廚師模仿咀嚼的動作,並在不同的咀嚼階段品嘗菜餚,透過感測器記錄食物的鹹度。
如此一來,機器人不僅能做菜,還能幫人類「品嘗」味道。
阿布杜拉利指出:「味覺是人類進化數百萬年的複雜過程,包括食物的外觀、氣味及溫度,都會產生影響。進食的咀嚼過程會產生唾液,這能把食物中的化學物質運送到舌頭的味蕾,並把相關信號傳遞到大腦,由大腦研判食物是否美味。讓機器廚師學會這個技巧,將可提高它們的品嘗能力。」
論文共同作者索察科吉(Grzegorz Sochacki)表示:「人類靠味覺來分辨各種口味,大多數廚師會一邊烹調一邊品嘗,這個試味的過程至關緊要。如果想要機器廚師製作出夠水準的料理,它們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咀嚼是粉碎、研磨食物的過程,主要目的是減少食物顆粒的尺寸。較小的顆粒,能為消化酶提供更大的表面積來發揮作用。」
阿布杜拉利表示:「我們希望賦予機器廚師咀嚼及品嘗技術,這有助製作更美味的料理。測試結果顯示,我們的機器廚師已經能分辨同一道菜式的9種不同味道,這是重要的一步,未來可望為不同使用者量身製作他們最喜愛的口味。」
倍科公司的科學家察格塔伊(Muhammad W. Chughtai)則表示,倍科公司的目標是要讓機器廚師更安全,更容易使用。他表示:「我們認為,隨著技術的提升以及人工智慧(AI)不斷進步,機器廚師的能力將不斷提升,未來可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