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鹿鳴
自然界的光,有著無比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沒有電燈的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火山、磷火、閃電,帶來震撼,神祕感十足。運用火光,人類文明大躍進,探討各種光的原理,令人目不暇接,先來看看生物發光吧!
生物發光,是生物體內的化學變化,因而製造並散發出可見光,多見到的是藍光和綠光,屬於冷光。少數也有紅、黃等色光,但陸地生物的發光顏色,較海洋生物來得豐富,卻不常見。
化學反應 元素多樣
深海生物約有90%會發光,目前可知的4種海洋生物發光素,是腔腸素、細菌發光素、甲藻發光素與介形蟲發光素。
發光素多能自行合成,但也有利用共生細菌發光,或從所捕食的獵物,取得發光素。比如有些水母,並不自行合成腔腸素,是以捕食甲殼類獲取。而一種發光生物,發光的來源與運作,可能具有多樣性。如節肢動物門的某些介形蟲,具有介形蟲發光素、腔腸素兩種發光素。
陸地的生物發光,遠比海洋少,以節肢動物和真菌為主,還有少數軟體動物、環節動物。
發光進化 展現生命
生物總要適應環境、展現自己!
深海中的鮟鱇,頭部上方的吻觸手,像懸吊著小燈籠,能夠吸引獵物。
螢火魷不僅會發光,還可依深度調整亮度,引誘獵物、求偶,都是好招。
目前最大的發光脊椎動物鎧鯊,於深海發光隱藏自己,避免暴露給下方的攻擊者;覓食時,則照亮海床,方便掠食。
最為熟悉的螢科,體內有發光細胞,交配時節腹部閃亮亮,就是為了吸引異性。
具有螢光素的墾丁小菇,以綠光吸引夜行性昆蟲及軟體動物,散布孢子。
馬祖著名的藍眼淚,是夜光蟲受海水波動刺激而發光,一片海岸是螢光閃耀。
正是欣賞螢火蟲、藍眼淚、墾丁小菇的時節,找個機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