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尋訪 百年鐵道部廳舍(上)

文/許峰源 |2022.05.11
1552觀看次
字級
鐵道部廳舍在台北北門旁矗立百年,見證台灣鐵道史的進程。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台灣鐵路肇建於清領末期,在首任巡撫劉銘傳的運籌帷幄下,完成基隆到新竹路段的鐵軌鋪設工程。劉銘傳從德國購進台灣鐵路史上最早的蒸汽火車頭:御風號、騰雲號,同時向英國採購多部火車,讓一列列火車在基隆與新竹兩地之間奔馳,象徵台灣邁入鐵路運輸的新時代。後來,由於新政荒廢,鐵路幹線未繼續往南延伸,加上原本鋪設的鐵路缺乏維護,使得台灣鐵路的經營面臨危機。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日本與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隨即接管台灣。台灣總督府設置臨時台灣鐵道隊,改良原本清領時期基隆到新竹路段的鐵路,以此作為輸送軍事物資的要道,也迅速完成北部地區的接收事宜。

然而,台灣總督府鑑於這段鐵路良莠不齊,令人詳細勘查、丈量土地,重新進行修築工程;通車後,大大提升運輸效率。台灣總督府視鐵路為台灣交通運輸的基礎建設,一八九九年設置鐵道部,計畫將鐵路幹線往南延展到高雄,串聯高雄與基隆南、北兩大重要港灣。

鐵道部是日治時期掌管鐵路事務的中央行政機關,最初辦公處所的擇選,考量鄰近大稻埕市街南側的台北車站(第一代車站),擇定大稻埕碼頭附近的台北兵器修理所、砲兵工場(原清代的台北機器局)進行改建。

一九○○年,鐵道部將這些區域打造為台北工場,作為辦公處所、職員宿舍,以及鐵路工程施作與車輛維修的場域。一九○八年,台灣首條現代化鐵路幹線竣工,縱貫鐵路全線通車,連結高雄、基隆南北門戶,啟動台灣交通運輸新紀元。

隨著鐵路運輸業務蒸蒸日上,鐵道部鑑於原辦公處所、職員房舍不敷使用,加上台北車站搬遷到表町通(第二代車站,今忠孝西路、館前路上),決定在台北工場南側打造新式廳舍。一九二○年,座落在今延平北路一段一號的鐵道部廳舍正式落成,形成「南廳舍、北工場」的建築格局。

一九二四年,鐵道部改隸總督府交通局,肩負起全台鐵路建設工程及運輸經營事務。一九二六年,鐵道部認為台北工場作業區域過於狹小,決定在松山擇新場地,打造台北鐵道工廠(今台北機場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以此迎接龐大的鐵路工程。

一九三○年代,在鐵道部有效率的管理下,台灣鐵路運輸業績不斷攀升,幾乎達到日治時期的鼎盛階段。其中官營鐵路幹線從清領時期百餘公里,躍升到九百多公里,加上私人修築的產業鐵路,全島鐵路線像似蜘蛛網狀,一度獲得「鐵道王國」的美譽。在此期間,台北車站因站前使用空間不敷所需,於是利用原地改建為方塊型新車站(第三代車站),市營公車也紛紛以台北車站作為接駁轉乘的據點。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台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接管鐵道部及所屬廳舍,極力復原台灣鐵路輸運工作,以加速各類產業的復興。一九四八年,台灣省政府成立,該委員會改組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簡稱鐵路局),仍以該廳舍作為全台鐵路管理行政中樞。在鐵路局廳舍服務的員工與日俱增,周邊員工宿舍、台北鐵路醫院、鐵路小學林立,宛如一個以鐵路為核心的生活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