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清溪淺水行舟
「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出自明代高啟的〈尋胡隱君〉。
縱棹隨風,行舟淥水;清風拂面,漣波泛香;花夾兩岸,芳草鮮美;是可澄慮,足以忘機。此時路程遠近,自然不在話下!
所以武陵漁夫,緣溪失路,誤入桃源。出來後,就再也找不到回去桃花源的洞口。柳煙花霧,正是被美景所誤的緣故。後人不甘桃花源就此消失,因此,唐代詩人張旭不禁要問:「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
「桃源何處是?遊子正迷津。」孟浩然也這樣問過。
宋人蔡襄有一首詩〈訪陳處士〉:「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看來這位陳處士家也在垂楊溪畔,春水橋前。蔡襄一路行舟前來,一路讚歎「日暖花香山鳥啼」的佳景,說沿途簡直不是人世應有的風景。
宋人吳琚,是一位大書法家,應該是很喜歡這首詩吧?他將這首詩寫成了縱九十八‧六公分,橫五十五‧三公分的書法作品,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現存書法形式中最早的條幅,也是當今該院的重要館藏之一。
正是「棹歌一聲天地綠,回首浯溪已十里。」(清代魏源〈三湘棹歌‧蒸湘〉)行舟清溪,縱然沒有兩旁繁花勝景,但有青山藍天映在水面,如舟行在白雲之間。若是夜晚,則似銀河泛舟,或一酹江月,也必然是神仙行事,不類人間。
涼雨竹窗夜話
唐代白居易〈招東鄰〉詩:「小榼二升酒,新簟六尺牀。能來夜話否?池畔欲秋涼。」我家小酒器裡裝有二升的酒,六尺牀上也剛舖上新的竹蓆。今夜你能過來和我聊聊天嗎?池塘邊漸漸有秋天的涼意了。
有人寫這樣的小詩邀你過去聊天喝酒,你能拒絕嗎?尤其秋天涼夜寂寞,聊天足以避寂,喝點小酒,是可驅寒。整首詩讀來,最令人揪心的,顯然就是最後這兩句吧:可以聊天的,應該就是朋友;而能夜談的,那必然是知己無疑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李義山從長安故家來到巴蜀,一個秋雨的夜晚,雨聲淅瀝、長夜未央,正寂寞難眠,想起了遠在長安的友人,於是在孤燈下寫了這首詩,以詩代信。
信的內容是:你時常問我何時北還?事實上我短期之內恐怕還沒有歸鄉的機會。在這個秋雨綿綿的晚上,讓人思念起家鄉的一切,真希望可以早一點回去跟你一起坐在西窗旁,一邊剪著燭蕊,一邊訴說著今天在巴蜀之地,也是秋夜也是雨的寂寥心情。
這是訴說遊子在他鄉秋天下雨的夜晚,對還鄉夜談一事,殷殷切切期待的心情。
明代李昌祺〈鄉人至夜話〉一詩,說的則是他鄉遇故知:「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故舊憑君休更說,老懷容易便沾襟。」
分別太久以致於認不出老友的樣貌,卻仍然聽得出熟悉無比的鄉音。實在太高興了,所以今天可以「挑盡寒燈到夜深」,只是千萬千萬不要提起故鄉逝去的親友,因為我這老人家聽了,會忍不住掉下悲傷眼淚!
「白髮多時故人少」,辛棄疾是這樣說的,老懷多感傷。不過,有時涼雨不必然是秋雨,或許只是一場驅趕酷暑的盛夏及時雨。這樣的雨下得讓人通體清爽舒暢。此時如果能與知己好友竹窗夜話,必然也是人生一大樂事,所以東坡才會把「涼雨竹窗夜話」列為賞心十六事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