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江西浮梁縣 瓷茶名揚古今 文/記者沈錫權、高皓亮、賴星 |2022.05.07 語音朗讀 372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五河源油茶發展有限公司的茶農在茶廠篩選採摘的鮮葉。圖/新華社西湖鄉美石茶葉專業合作社社員,在浮梁縣西湖鄉桃墅村楊石組高山生態茶園採茶。圖/新華社工作人員泡製「孚釘」紅茶。圖/新華社西湖鄉美石茶葉專業合作社社員,在浮梁縣西湖鄉桃墅村楊石組高山生態茶園採茶。圖/新華社西湖鄉美石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衛美忙著在茶廠炒茶。圖/新華社 文/記者沈錫權、高皓亮、賴星茶,在滾燙歲月中沉浮;瓷,在熾熱窯火中閃耀。茶與瓷的聯姻,充盈了古代中國文人雅士的詩意生活,然而,世人往往只知「千年瓷都」景德鎮,對「大唐茶都」浮梁縣卻知之甚少,殊不知這裡以瓷茶名揚四海,被譽為「瓷源茶鄉」。春到江南。氤氳霧氣間,贛北小縣浮梁又迎來了一年一度茶市的忙碌。作為「千年瓷都」景德鎮的母體,江西浮梁縣以瓷茶名揚四海,被譽為「瓷源茶鄉」。然而,世人往往只知景德鎮,對「大唐茶都」浮梁卻知之甚少。不知從何時起,浮梁彷彿銷聲匿跡般從歷史的聚光燈下隱退。今天我們走進這方水土,觸摸歷史長河中瓷與茶交融的珍貴記憶,尋覓南中國這顆文化明珠的古風遺韻。知名詞作名揚茶鄉浮梁,在唐天寶元年得名。關於縣名的由來,據明代學者郭子章解釋,「以溪水時泛,民多伐木為梁也,廣雅曰造舟謂之浮梁」。而白居易這位大唐「頂流」的詩篇則讓浮梁四海揚名。公元八一六年的一個秋夜,潯陽江頭,流貶至此已一年的江州司馬白居易心情沉重,琵琶女漂泊江湖的遭遇令他感同身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揮筆寫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其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名句,使得浮梁茶葉名聲大噪千餘年。白居易貶謫所在地江州(今江西九江),下轄的武寧、修水(唐時稱分寧)也盛產茶葉,身為江州官員為何不寫武寧、分寧,卻要特挑浮梁入詩呢?「青年時期,白居易就與浮梁有著不解之緣,浮梁在他生命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浮梁縣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李新才,長期致力於當地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對浮梁境內的歷史名人、文化典故、古代建築等如數家珍。原來,白居易的大哥白幼文曾在浮梁任主簿,白居易常在家書中尊稱其為浮梁大兄。父親去世後,白居易讀書、生活費用都仰仗大哥支持,所以他常常往返於洛陽與浮梁之間。他在〈傷遠行賦〉中寫道:「吾兄吏於浮梁,分微祿以歸養,命余負米而還鄉。」公元八一八年,白幼文病逝,白居易深情地寫下〈祭浮梁大兄文〉,表達對失去兄長的哀痛,頌揚了兄長高尚的品德。望縣浮梁因茶而旺穿過浮梁縣古城牆,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廣場,由一塊塊瓷板畫匯成的甬道延伸三百多公尺,訴說著浮梁從公元三二六年至一九六○年間的千年歲月。古城內一座紅塔巍峨聳立,是古浮梁的唯一遺物。我們仰望著它,彷彿與歷經千年滄桑的靈魂對望,想像著它俯視街巷熱鬧的市井生活、遠處水岸碼頭的旌旗招展,它也見證過人去樓空、荒草叢生的衰敗凋敝……一部浮梁的興衰史,也是浮梁茶的沉浮史。浮梁產茶歷史悠久,始於漢、盛於唐。白居易所寫〈琵琶行〉從側面反映出,早在唐朝年間,浮梁就是古代中國的茶葉貿易市場。當時,商賈富豪雲集浮梁,爭購茶葉追逐茶利。據唐宰相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約占當時全國茶稅四十萬貫的八分之三。同為唐人的王敷在《茶酒論》中這樣寫道:「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由此可以想像浮梁茶當年的盛況。此後歷經多個朝代,浮梁茶長久不衰。湯顯祖在〈浮梁縣新作講堂賦﹀一文中,曾描述浮梁茶:「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係其薄者……」浮梁縣地處贛東北,與周圍的皖南、浙西、閩北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和氣候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又因昌江之利,水運交通發達。所以,浮梁不僅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產茶地,還是主要的茶葉集散地。「浮梁為朝廷貢獻了重要的稅賦,在當年的經濟地位就好比現在的百強縣,所以浮梁知縣的品級高配為五品,遠高於一般的七品。」李新才說。如今我們看到的浮梁古縣衙重修於清道光年間,面積五萬餘平方米,漫步其中,依然能感受到當年的威嚴氣派。古縣衙牆上的一面展板介紹了從唐至清不同朝代對茶稅徵收的規定。清朝的茶葉稅收,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出口。一八八六年,茶葉出口占當時清政府外貿總量的八成。在對外貿易中,浮梁所產茶葉,和安徽祁門、東至等縣所產紅茶因品質相近而統稱為祁紅。盛衰無定時 祖業有傳人從清末開始,浮梁歷史的筆鋒由濃轉淡。一九一一年前後,浮梁縣境內的茶商茶號約有二百戶,一九三六年,浮梁還有六十多家茶號。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地茶號數量跌入低谷。一九五○年代,浮梁紅茶經歷過一段短暫的黃金時期。當時,國家抽調了茶界泰斗黃崇燾、發酵能手潘國太等人,研發出的一級工夫紅茶「孚釘」出口到蘇聯被確定為「祁紅珍品」,至今仍為茶界所稱頌。開創特級紅茶時代王永峰是浮梁工夫紅茶非遺傳承人,師承黃崇燾學習製茶。他一邊沏茶,一邊向我們娓娓道來。一八七○年左右,紅茶製藝開始流傳至安徽祁門、江西浮梁等地,浮梁很快成為位居大陸前列的少數紅茶產銷大縣之一。其中,浮梁「天祥」茶號所產工夫紅茶榮獲巴拿馬萬國和平博覽會金獎。王永峰談到當年盛極一時的「孚釘」充滿自豪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噸「孚釘」紅茶可換來數十噸鋼材,開創了浮梁與祁門並列特級紅茶的時代。關於「孚釘」名稱的由來,王永峰說,以前工人為了節省時間省略了「浮」的偏旁,寫成「孚」字;「釘」的「金」字部源於用五行顯示茶葉等級,「金」表示最好的等級,「丁」則是第四批次,是當年研製成功後送去上海茶葉進出口總公司茶葉的批次號。頗為可惜的是,一九六○年代中期,「孚釘」的生產工藝被荒廢,許多製茶人改行,「孚釘」在盛極一時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二十一世紀初,浮梁部分國營茶廠經濟效益下滑,許多工人下崗。目前,浮梁縣有茶企九十餘家,全縣茶葉產量約九千噸,與大陸茶葉年產量約二百九十萬噸相比,所占比重已微乎其微,但茶葉依然關係到浮梁千家萬戶的生計。據統計,浮梁縣常住人口約二十八萬人,其中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五萬人,全縣近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從事茶產業。拜師轉型製茶匠人世代以茶為生的王永峰,高中畢業後離開家鄉的茶園外出闖蕩,開過服裝廠、汽車運輸隊。十多年前,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他回到家鄉,看到曾經盛名在外的茶廠日益凋敝,清明時節最好的茶葉沒人要,只能爛在茶農家裡無人問津,一股難以言說的酸楚湧上他的心頭。經過大半年的掙扎,他萌生了重拾祖業,復興「孚釘」紅茶的想法,於是拜師黃崇燾學習製茶技術轉型成為製茶匠人。經過數年潛心鑽研,「孚釘」紅茶被重新撿拾恢復,王永峰因此被評為江西省非遺項目「浮梁工夫紅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年,王永峰常到浮梁各個產茶鄉鎮舉辦紅茶製作技藝培訓班,帶動村民發展紅茶產業,增加村民收入。王永峰說,茶葉是有生命的,而且生命還不止一次:長在樹上吸取養分、自由生長是一次,採摘、萎凋、揉捻、翻炒或發酵,繼而出落成芽葉特有的茶形是一次,最後被懂茶的人沖泡、品飲、欣賞是第三次。今後他要做的是,讓更多人了解浮梁茶內涵、推廣茶文化,守護好浮梁茶文化由過去到未來生生不息的活水源頭。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廣州 兼容文化塑造千年商都 下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 稷下學宮 史上第一所高等教育大學堂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9【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