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廣州 兼容文化塑造千年商都 文/記者周強、鄧瑞璇 |2022.04.30 語音朗讀 356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市民逛北京路上的廣府廟會。圖/廣州市越秀區融媒體中心珠江夜遊景象。圖/新華社廣州市越秀區署前路小學的少年龍獅隊。圖/新華社市民在廣州酒家上下九店有著廣州西關特色的窗戶前喝早茶。圖/新華社廣州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圖/新華社廣州市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圖/廣州市越秀區融媒體中心 文/記者周強、鄧瑞璇 當粵劇和遊戲結合,會發生什麼?一首粵劇版的《原神》遊戲插曲〈神女劈觀〉,上線不久便在B站(bilibili,嗶哩嗶哩彈幕網)收穫近四百萬次點擊量,讓演唱者曾小敏頗為意外,曾小敏是廣東粵劇院院長。《南國紅豆》粵劇受到追捧並非偶然。去年曾小敏主演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俘獲一大批年輕觀眾,也創造了戲曲電影「破圈」的神話。粵劇是廣府文化的瑰寶,而後者又是嶺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傳統創新一體兩面所謂「廣府」,按照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進廣府》一書的定義,通指嶺南承載以粵語為母語的民系所在地;廣府人指嶺南早期百越族人與中原移民融合衍生的一支漢族民系;廣府文化指廣府民系的文化。「自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中原文化逐步南漸,與當地原有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以粵語方言為主的廣府文化區域。特別是中原地區群雄逐鹿,戰火紛飛導致民眾離鄉背井遠走嶺南,大規模移民遷徙,進一步豐富了廣府文化多元兼容的特質。」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陳偉明表示,歷經兩千多年融匯,廣府形成醒獅、粵劇、粵曲等藝術形式以及特色美食粵菜。「與大銀幕、新媒體、科技的結合,讓粵劇這個傳承數百年的藝術走出傳統的劇院,走向更大的舞台。」曾小敏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廣府文化這樣的傳統文化歷久彌新。跨界的不只是粵劇。作為廣府文化傳承的重鎮,廣州市越秀區創辦廣府廟會,每年元宵節與市民見面,成為「老廣」與遊客體驗民俗文化、觀看非遺展示的好去處。越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馮曉表示:「傳統與創新是一體兩面,廣府廟會歷經十年嬗變,已創新成為既古老又現代、既通俗又時尚的都市文化形態,成為五百萬觀眾和遊客的廣府文化嘉年華。」自古以來商業門戶 廣州二○二一年地方生產總值突破人民幣二點八兆元,持續穩居中國大陸城市第一梯隊,作為商貿中心城市的兩大重要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更是雙雙突破兆元大關。「文化的引領力是推動廣州經濟持續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越秀區文廣旅體局局長楊衛國說,「受長期對外交流的影響,廣府文化有著鮮明的開放特質和重商傳統。」作為廣府文化的發展地,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商業門戶,航海貿易長盛不衰,被譽為千年商都。歷經唐宋時期的東方大港,到明清時「一口通商」,再到改革開放前沿,獨特的地理位置影響了廣府文化的衍化,海洋意識讓廣府人較早跳出「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廣府文化重視務實利而避虛名,形成了一批重商興業的實幹群體。」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研究員鍾曉毅表示,疊加改革開放政策春風的吹拂,珠三角一躍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粵家電」為代表的廣貨北進,叩開了內陸市場的大門。商業的發展也反哺催生引領潮流的文化現象。無論是〈輕輕地告訴你〉、〈濤聲依舊〉等傳唱大江南北的旋律,還是《七十二家房客》、《雅馬哈魚檔》等引發觀影潮的電影;無論是中國動漫行業第一股,還是征服了世界的「頂流冰墩墩」,都體現著廣府敢為人先的文化創造力和強大的產業實力。佛山科技學院圖書館研究員周雪華研究發現,在中國七大方言中,粵語保留古漢語元素最多,同時吸收英源外來詞也最多,粵語中商店「士多」是英語「store」的音譯,「泊車」則是「park」的半音譯,「土洋結合」的特徵反映了廣府文化應對外來衝擊的承受力,也折射出其開放取向。改革開放以來,進取的文化性格讓廣州不僅成為大陸吸引外資的橋頭堡,也成為百萬民工下珠江的首選地,更贏得嶺南文化中心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等城市文化名片。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傑表示,廣府文化對於嶺南文化奠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闢、近代民主革命策源、現代改革開放先鞭等歷史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未來,提升廣府文化與時俱進的特質,對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無疑具有潤滑與催化作用。老城優雅 活力依然 平民氣質滋養城市煙火氣一壺好茶,幾件茶點,愜意地品上一個清晨──「嘆早茶」,是廣州都市生活的一道風景線。一個「嘆」字,是廣府人從容有滋味的生活態度,也是廣府文化平民氣質滋養城市煙火氣的生動寫照。蝦餃、燒賣、叉燒包……豐富而精緻的菜品體現著「食在廣州」的魅力,也展現著豐儉由人的寬容。如今,早茶不只滿足享用,更是親友交流、社交溝通的手段,是廣州人經濟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如果說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那建築就是城市最直觀的外貌。高聳入雲的「小蠻腰」正在書寫新的廣州記憶,老城街巷則通過煥發新顏,讓歷史與文化回歸市民的生活。趟櫳門、滿洲窗、鑊耳牆……昔日的西關大屋和沿街騎樓,體現著廣府建築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鮮明風格。在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當地政府以繡花功夫進行改造,保留街巷肌理,引來新業態,承載著鄉愁記憶的街道得以活化重生。讓廣府文化印記回歸市民生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東山口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曾經的小洋樓不再是大門緊閉的民居,搖身一變成為小眾藝術空間、設計師店、咖啡店等,點亮城市生活的一角。六年前,廣州在地文化藝術公司來到這裡,將幾座空置的小洋樓以藝術空間和特色商業的形式再賦生機。公司運營總經理吳汀說:「新河浦片區因建築獨特而與眾不同,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公司選址正是被文化魅力所吸引。」老城優雅,活力依然。如今,文化、藝術、商業氣息交相點綴,新的城市文化空間正在一些老舊街區形成,讓傳統與現代和諧交融。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老舊工礦遺存 變身新產業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江西浮梁縣 瓷茶名揚古今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