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提醒,當負面情緒生起時,習慣性的一昧「壓抑」,反而更容易造成負面情緒反撲,讓身體處於一種緊繃狀態,腎上腺素持續分泌,提高血壓上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在家與親人起爭執,怒氣、焦慮等負面情緒蜂擁而來;在公司做錯事,內疚不已,老想著「我怎麼會這樣做?」臨床心理專家提醒,面對這些負面情緒,若無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只會使得這些不好的感覺變成如影隨形的「負能量」。研究顯示,「正念覺察」對於情緒調適,具有顯著效益。
「壓抑」讓負面情緒反撲
心理學家韋格納做過一個「白熊效應」實驗,他先告訴一組人「不要想到白熊」,再告訴另一組人「請想像白熊」,實驗結果發現,「被告知不要想到白熊的人,想起白熊的次數,反而比可以自由想像白熊的人還多。」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臨床心理師陳昱潔提醒,情緒的表現也是一樣,當負面情緒生起時,習慣性的一昧「壓抑」,反而更容易造成負面情緒反撲,讓身體處於一種緊繃狀態,腎上腺素持續分泌,也會提高血壓上升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芻思考」壓縮認知資源
另一種常見的處理情緒方式是「反芻思考」,想要努力地去「修正」負面情緒。譬如「我現在好生氣,我應該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我現在很憂鬱,為什麼我會感覺到憂鬱?」「我該怎麼辦?以前好像也曾發生過這種情況」等等。
慣用反芻思考來處理情緒的人,很容易將現在的狀態,自動連結到與過去有關的負面事件,然後不斷延伸,進而產生負面感受的連鎖反應。陳昱潔表示,這樣的連鎖反應,反而會壓縮到我們大腦的認知資源,就像一個人很擔心自己一直出錯,害怕自己表現不好,反而更容易持續陷入表現瓶頸。
臨床心理師指出,擴展「心理覺察空間」,有助於讓波動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圖/pexels
「正念覺察」化解負面情緒
面對情緒管理,陳昱潔建議,可善用「正念覺察」的方式來面對負面感受。在正念覺察的過程,刻意以如實接納的態度來看待內心升起的思緒感受,不去壓抑或嘗試「解決它」,而是單純以接納的態度,來回應內心浮現的內容。
陳昱潔說,「正念覺察」是一種對自己內心保持開放覺察的狀態,想要培養這樣的狀態,有很多種方法,每種方法都需要耐心地修習。譬如「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用一分鐘時間觀察自己的呼吸」;她強調,擴展此一「心理覺察空間」,有助於讓波動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