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33】 普立茲克獎得主 凱雷 體現建築的人文價值

楊慧莉 |2022.04.30
14704觀看次
字級
凱雷是首位摘下桂冠的非裔建築師。圖/推特
凱雷的第一件作品「甘多小學」在二○○四年獲得阿迦汗建築獎肯定。圖/推特
凱雷以結合黏土與水泥的磚塊砌成牆面及通風設計,為學子們創造涼爽舒適的學習環境。 圖/臉書
肯亞的資訊與通信科技基地「獅子新創園區」,亦使用凱雷所愛的黏土素材,搭配通風塔創造煙囪效應,使空間自然涼爽。圖/臉書
凱雷的建築備受許多全球已開發國家肯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17年座落倫敦市的「蛇形藝廊夏季展亭」。圖/推特
「蛇形藝廊夏季展亭」善用大自然的意象營造社區感。圖/推特
對凱雷而言,建築主要就是服務人類。圖/臉書
除了教育場所,凱雷也協助建造地方醫療院所。圖/臉書

文/楊慧莉

象徵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獎」,今年得主來自西非最貧窮的國家布吉納法索,其作品展現地方特色,具開創性,且符合環保的時代潮流,最重要的是以人為出發,饒富「人情味」。他是非洲大陸首位摘下桂冠的建築師凱雷……

不負眾望
摘桂冠成非洲之光


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1965-)在上個月中旬普立茲克獎得主公布的那一刻,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他除了將獲得十萬美元的獎金和一面銅製的獎章,也將與過去的歷屆得主齊名,同享建築界的榮光,並發揮影響力。

帶著鄉人祝福上學去

來自西非落後國家布吉納法索的偏鄉村落 「甘多」(Gando), 凱雷是村長的大兒子,從小在沒電、無乾淨飲用水的環境中長大。儘管環境簡陋,村民之間常互相走動,彼此照顧;整個村莊就是他的遊樂場,整個社區就是他的家。

七歲時,凱雷搬去城裡與叔叔住,念書就學,成為村裡第一個去上學的小孩。他永遠記得,每次休假返家,村裡的阿姨、嬸嬸們都會從腰際間取下一分錢,資助他念書,深深的祝福他學成歸來改善家鄉環境。

後來,凱雷不僅成為一名木匠,還獲得一筆可以出國深造的獎學金,讓他在柏林工業大學念建築。二○○四年,他完成建築系學位後,大可跟在他之前的許多建築師一樣,留下來發展,專注於摩天大樓、博物館和其他有利可圖的城市建物開發。然而,他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回到祖國布吉納法索,為鄉人建造更需要的基礎設施。

在家鄉鴻圖大展後,凱雷開設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Kéré Architecture」,柏林和故鄉都有辦公處;另外,也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Kéré Foundation e.V.」,致力於改善甘多的生活環境。

建築具土生土長特性

凱雷承接了多種建築設計案,從肯亞「獅子初創園區」到布吉納法索的教職員宿舍,看似不同的建案卻有共通性,因為都使用了建築師最愛的當地素材──主要為黏土,他用來砌成厚厚的牆。這種古老技法用在非洲部分高溫地區,可讓室內清涼。

對凱雷而言,每個建築都該是「土生土長」,除了建材取自當地,該是可以因應地方居民需求,讓每個人走進去後會有共鳴的。舉例而言,二○○一年的作品「甘多小學」,建築師邀請地方居民參與建造,其結果是一個全社區引以為豪的美麗建築。最重要的是,村子終於有了一間堅固、通風良好的處所,可以讓學生學習。由於設計成功,學生人數從一百二十名增加到七百名,也進一步促成教師宿舍、學校擴建、圖書館等項目的建設,更給了居民留下來發展的希望。

獲獎理由和世人期許

除了教育場所,凱雷也協助建造地方醫療院所。不管哪種設施,其建築都能符合經濟和環保效益,給人舒適感。漸漸的,不只國人青睞,也吸引貝寧、馬利、蘇丹等開發中鄰國慕名而來;更厲害的是,也備受許多全球已開發國家肯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一七年幫倫敦市設計的「蛇形藝廊夏季展亭」。

凱雷是首位享有建築界最高殊榮的非裔建築師。他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其建築語彙,他鄉人也能通;即便如此,仍聚焦於其鄉民的需求。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審團讚揚其對於社區與地方的貢獻:「凱雷在資源極度匱乏的土地上實踐著開拓性的建築事業,為促進地球及其居住者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懈努力。他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名奉獻者,在那些常常被世界所遺忘的土地上,為不計其數的民眾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體驗。」

建築界最高榮譽是對建築師最大的肯定,許多得獎者往往從此羽翼更豐,蓄勢待發,如建築師法蘭克‧蓋瑞在獲獎後十年建造出享譽全球的作品「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今年得主凱雷未來又將如何發揮其影響力,以其真善美的建築理念持續型塑我們未來的發展空間,世人且拭目以待。

眾生平等
宜居生活無分貴賤


出國留學吸取西方建築養分,凱雷並未忘本,「西方建築很耀眼,有很多偉大的建築,但問題是你如何從這些作品裡得到啟發,創造出符合當地氣候環境的新建築。」他很慶幸自己當年留學德國,學習到過去前工業時代磚塊的製作法,激發他要在自己的家鄉甘多一切從零開始,而非站在西方的玻璃宮殿上頭出發。不僅如此,他探索了西方建築和家鄉建築之間的邊界。

凱雷與工作團隊發展出的作品,除了擁有讓鄉民參與建造過程的特色,也不斷超越建築的傳統極限,觸及地方經濟、移工、平等、文化等議題。

窮則變,變則通

首先是經濟議題。由於甘多為窮鄉僻壤,缺乏水電等基本設施,凱雷能做的就是消極性的順勢做法,也就是創造氣流,讓建築本身保持通風就好。不過,他也強調,「我在無電可用的資源匱乏之區提供解決之道,但我所為並非只有窮人受益,富有國家現在也承擔不起資源浪費了。消極順勢做法其實挺好用的,看看現在西方國家,因新冠疫情的關係,大家關心起室內空氣對流問題,所以你需要開窗保持通風。」

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這句話在凱雷的建築理念裡獲得充分演繹。他不僅用通風省電方式創造舒適環境,也打破了「沒錢就辦不了事」的潛規則,「我沒錢蓋學校,只好把鄉民找來一起蓋房子。」結果,不僅解決雇用工人的問題,還將建築知識傳授給村民,給了他們一支「釣竿」。

換句話說,凱雷解決了移工的問題,「我用當地居民蓋房子,等於為他們創造了工作機會,如今村裡兩百多名年輕人都有工作了,最棒的是,他們不用再到鄰國打工、寄錢回家;有一技之長,他們就不用成為移工。」

凱雷表示,此舉如果以全球範疇來看,只是杯水車薪,但如果有人搭小船飄洋過海到歐洲,途中經過沙漠,此舉就有如沙漠中的一滴水,是一種希望;而他在非洲的許多建案都是由他過去所訓練的鄉民完成。

作品營造社區感

除了為民而建、造就鄉民,凱雷的作品還有另一個特色,那就是善用大自然的意象營造社區感。舉例而言,作品「蛇形藝廊夏季展亭」以鋼構與木材向上延伸出「大樹的樹幹與枝葉」感,以此製造出一種開放的空間。亭子有四個不同入口,將人引進空曠的庭院,並讓造訪者可在此休憩。亭子有懸臂式的屋頂,可防日晒,夜晚成為照明的屏幕。屋頂上方中央有個電眼裝置,「看」天適時調整功能。比方說,碰上雨天,就會以漏斗式的屋頂結構收集雨水,然後讓雨水向下奔流,宛如一個小瀑布,再從地上的排水系統排出。

凱雷介紹這個作品時表示,「在我的文化裡,有些樹木具有精神上的意義,可將社區居民凝聚在一起做出決策。亭子就像一棵樹,可遮陰,但又讓人可以感受到風雨。」結果,建築師藉由這個作品讓內外之別的概念消失,也提供一個開放而具保護性的空間結構,邀請人在自然的氛圍中進行社會交流,賦予建物一個愉悅的人性面。

聚焦在用戶身上

當美麗建築成為少數權貴的專利品時,凱雷的建築打破了這種迷思。他認為,世界各地的人,不管來自哪裡,都會深受美麗的事物吸引和啟發,而且「美麗的力量是沒有極限的」。因此,他設計一間教室,就不只是功能取向,也會以建築的美感啟發學子,讓他們產生願景,進而落實。

凱雷的本事就是,即便資源匱乏,也能在最低限度下,將「美」帶給人們。他表示,「可別因為受限於資源,就該接受平庸。對我而言,可沒這種事!不管怎樣,我都要做出讓自己引以為豪的事。」

因此,他志在建造高品質、能鼓舞人心的建築,「我的哲學就是人人值得居住有品質。我不分貧富,希望自己的建物能啟發使用者,讓他們開心。」

於是,建築師就算在炎熱、無空調的開發中國家,也能找到變通方法,讓居住環境變得舒適。比起硬體部分,他更專注於居住其間者的需求,而將每個建案聚焦在用戶身上,激發他們去夢想,進而改變人生的座標。

對凱雷而言,「建築主要就是服務人類,創造一種環境,讓每個人待在其中,都能發展自我、感到幸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