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81 哈萊姆哉 照亮難民之路 楊慧莉 |2022.04.23 語音朗讀 564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難民寄人籬下,往往羞愧於自己的難民身分。圖/Pexels戰爭讓人民被迫流離失所。圖/123R哈萊姆哉與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合影。圖/推特走過戰爭 難民心事誰人知 哈萊姆哉(Zarlasht Halaimzai)是一個專門提供難民心理支援的組織「難民創傷倡議」(Refugee Trauma Initiative,簡稱RTI)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在此之前,她曾在敘利亞和土耳其邊境工作,協助弱視兒獲得教育,並在非政府組織針對難民教育和工作提供諮詢和建議。圖/歐巴馬基金會哈萊姆哉和工作團隊創造了一個空間,可以讓人聚在一起療傷止痛。圖/RTI哈萊姆哉從社群感著手,協助難民重建內心安全系統。圖/歐巴馬基金會 文/楊慧莉戰爭,一旦開啟,逃離家鄉的當地居民瞬間成難民。難民會遇到什麼困難、受到哪些傷害、世人又該如何助他們走出陰霾?聽聽過來人亦是去年BBC年度百大女力之一的哈萊姆哉怎麼說……走過戰爭難民心事誰人知哈萊姆哉(Zarlasht Halaimzai)是一個專門提供難民心理支援的組織「難民創傷倡議」(Refugee Trauma Initiative,簡稱RTI)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在此之前,她曾在敘利亞和土耳其邊境工作,協助弱視兒獲得教育,並在非政府組織針對難民教育和工作提供諮詢和建議。二○一八年,哈萊姆哉從兩萬名申請人當中脫穎而出,獲選為「歐巴馬基金會」首屆研究員之一,這是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贊助的研究計畫,每屆選出二十位全球公民創新領袖,支持其工作。去年,她成為BBC年度百大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這一切都要源於她曾是難民的切身經歷。流落英倫展新生哈萊姆哉來自阿富汗,在戰火的轟隆聲中長大;「當火箭聲靠近,我們的身體就會蜷縮僵住,祖母會把我們帶到房子後面,讓我們心安。」她的父母原本想苟且偷安,留在當地繼續發展,直到看見一顆炸彈落在街尾的麵包店,把小開炸成兩半,當老師的母親唯恐子女也遭遇不測,當機立斷,決定逃離家鄉。離鄉的第一個晚上,是她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夜。在此之前,她都跟祖母睡在一起;離開了讓她最有安全感的人,她感到茫然無措。那天晚上,她與家人跟著一群人睡在一間大通鋪裡;聽著母親對父親竊竊私語多時,整晚難眠,直到黎明才睡著,而這也成了她至今都還保持的睡眠模式。當時,她十一歲。逃難當下,哈萊姆哉與家人前途未卜,卻感覺有更多的暴力事件等著他們,不僅一路上有地雷伺候,人們的敵意也如影隨形。逃難的日子,充滿不安,總覺得會有可怕的事發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同時,他們也擔心家鄉親朋好友的安危。她非常想念還在喀布爾的祖母,只能夜夜上床前為她禱告祈福。在歷經四年的流離失所,哈萊姆哉一家人終於在英國落腳、尋求庇護,從此展開新生,只是現實跟他們所想像的不一樣。入境隨俗不容易有了新家後,落居人生地不熟之境,哈萊姆哉一家人仰賴母親搞定一切,包括短期內學會初淺英文應付生活所需。不過,比起與英國內政部打交道,那些生活之事都不足為道。此外,哈萊姆哉很快發現,全家人切換至「表格」模式,做任何事都需要呈上相關表格,才能辦借書證、旅遊證、預約到醫師等。而表格上還充斥著脅迫性的字眼,包括「請寫在空格裡,否則申請將駁回」。英國內政部規定難民要充分證明「自己離鄉是迫不得已」,那種報導阿富汗、敘利亞或伊拉克居民不斷遭到襲擊的新聞還不夠,「一定要證明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而獲致這種證明往往程序冗長,歷經多年。有那麼一段日子,母親帶著哈萊姆哉和弟弟搭早班車去內政部排隊接受面試。通常,她母親會對著玻璃窗口後方的辦事員解釋自家處境,那些人都沒什麼表情。有一次,他們被問到「為何要來英國?」,她母親愣了一下,了解到問題的急迫性便說,「因為都是上帝的土地。」說完,辦事員在他們的申請文件上做了一些註記,讓他們更忐忑不安了。此外,在未成為英國公民前,哈萊姆哉一家人常有被人監視的錯覺,像是在超市,收銀員會瞟向他們這邊,彷彿做錯了什麼,不過語言不通也讓他們有口難言。事實上,到達英國當天,全家人在語言不通之地,一夜失語;本來很愛發表意見的弟弟變得安靜並且隨時跟在母姊身後,就怕走失了。 有時,想買某樣生活用品,全家人也要東張西望,尋找那張最和善的臉,「多數人都很漠然,完全不知道每個互動對我們這種難民家庭有多重要。」哈萊姆哉表示,「為了生存,我們不只需要說不同的語言,還要學習新的手勢、新的故事、認識當地流通的貨幣。在一個社會資本跟階級和種族息息相關的國家,學習各種社會規範,可決定生活的軌道。」存在變得很卑微哈萊姆哉來自一個重視公民權的家庭;雙親有著強烈的社會意識,只要看到不公不義之事,一定會積極參與解決。母親花很多時間扮演好老師的角色,當她陪著母親去做學生家庭訪問時,就會看見母親苦口婆心要家長們支持孩子的受教權。她曾經想跟母親一樣,在喀布爾開啟自己的職場生涯,當一名作家或醫師,但戰爭一來,所有夢想都停擺了,人生變得可有可無。而所謂的新家該是一個「安全」之地,但她發現多數的事物都讓人焦慮且毫無頭緒。上學對於她這樣一個沒有傳統童年、也不懂英文的女孩來說,變得困難,包括「奇裝異服」讓她在排隊用餐時,覺得自己就像一束插在牙醫候診室的假花,讓人暫時不去注意看牙的痛苦;上科學課時,坐在教室後頭有如鴨子聽雷。哈萊姆哉和家人努力布置自己的新家,母親也總是想辦法逗樂大家,但總有一絲的感傷浮上心頭,就算努力開心過新生活,卻也無法稱心如意。哈萊姆哉和家人所住社區多數為白人,儘管一開始沒注意,但他們不久就面對種族歧視的挑戰。第一次是有個年輕人朝著她和家人的方向吼著「巴基斯坦人」,引來他的同伴們大笑,類似的事接連發生,讓其母不知如何是好,一個友善的鄰居說只是小屁孩的無聊行徑,要他們別理會,直到有一天母女倆在街上遭人以皮帶攻擊,她當時看到母親被人鞭打,就開始大叫,結果被歹徒之友追趕,還好有警車路過看到並介入。在警局,母女倆被詢問,歹徒們也被帶回警局偵訊,只是最後他們被從輕發落、獲釋,讓她們備感無助。回家後,哈萊姆哉回房躺在床上,想著他們的人生,終於明白當初為何父親不願離鄉背井,「在別人的地盤上就是不一樣,這跟愛國主義和效忠無關,而是待在土生土長之地,理所當然,沒人會質疑,但尋求政治庇護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當時的她,對種族主義懵懵懂懂,因此也無法對所發生之事產生憎惡,只是羞愧於自己的難民身分,不知自己是否有權利要求警察的保護。伸出援手助難民走出創傷身為過來人,哈萊姆哉明白難民的苦楚,了解活在不安和暴力威脅中之人即便努力走出陰影,但仍必須承受一些後果。她表示,戰爭對身心靈留下了後遺症;對難民而言,夢想已不是生財致富、去度假或是買好房。他們有個卑微卻也有些奢侈的夢想,那就是可以安心的出入公共場所、放心的把孩子送去上學。成立組織助重生根據哈萊姆哉的觀察,戰爭造成的內心恐懼已潛入身體裡;「三、四歲的孩子常肚子疼,難民身上總有各種難以舒緩的疼痛,而且還會噩夢連連,經歷悲傷、憤怒等各種難以承受的情緒,不免喟嘆自己為何要受此折磨。」她進一步指出,戰爭創傷其實很要命,可能引發癌症、糖尿病、心臟疾病,不過卻是沮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心理疾病最具影響力,而全球有八千四百萬人被迫流離失所,要承受以上所說情況。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有一半以上是婦女和兒童。有鑑於戰爭生存者要回歸正常生活,得先經過最難過、卻也最常被忽略的心理創傷這一關,哈萊姆哉在二○一六年成立非營利組織「難民創傷倡議」(後更名為Amna),協助難民重建內心安全系統。她和工作團隊創造了一個空間,可以讓人聚在一起療傷止痛。他們運用藝術、正念、舞蹈和說故事,協助難民弄清楚被迫離鄉的混亂暴力經驗。來到他們組織裡的人,不管男女和兒童,都有抒發情緒的空間,最重要的是,能與他人重新連結。解鈴還須繫鈴人哈萊姆哉的組織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價值取向。他們會以理解、好奇心和尊重,善待每位進到組織裡尋求協助的人,接納他們因無情暴力之事所產生的各種反應。他們相信,安全感起於社群感;「在社群裡,你會覺得有價值、有人注意,痛苦被看見、也被釋放,讓人有歸屬感。」哈萊姆哉表示,了解暴力和衝突對個人的影響,這件事變得愈來愈重要,因為我們的世界充斥著多種慢性衝突,且似乎沒完沒了;自一九四五年起,全球就有一百五十起衝突,傷亡人員絕大多數是老百姓;因此,談論戰爭的後遺症,不能不回到事件的源頭:戰爭工業。根據她的觀察,過去二十年來的反恐戰爭,已經釋放出一種新的暴力,讓全球三千八百萬人流離失所;戰爭演變成無人機型態,無人機讓毀滅自動化;當戰爭趨向自動化,等同將殺人的暴力行為外包給一台電腦。為此,她不禁要問,當性命的去留由機器而非人來決定時,彼此相關的全球社群又該何去何從?鼓勵行使兩件事哈萊姆哉認為,以目前局勢來說,儘管有些蒼涼,但也並非無望;「總有空間讓人調整軌道,邁向一個更好的未來。」眼前,她覺得至少有兩樣事是每個人可以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選票去杯葛政府購買武器和無人機之舉,沒有武器和無人機,就沒有摧毀和戰爭自動化之事。第二件事就是,當一個好鄰居,對周遭的落難之人釋出善意。關於第二件事,哈萊姆哉可以印證其有效性。她與家人曾經落腳於中亞一個貧窮社區。有一天,有個在當地教書的善心女士帶了一盒筆、彩色鉛筆、紙張和童書來敲門,問她父母可否進門陪他們。父母同意了後,從此這位老師就在放學後來拜訪。當她表達很想上學,這位老師就把她帶進自己的班上,並讓學生準備禮物送她,大夥兒還教她唱歌。後來,哈萊姆哉跟著家人移往他鄉,再也沒見過這位老師,但老師所為已在她生命中留下一段快樂而有歸屬感的美好回憶,讓她覺得被重視且安全。直至今日,每當她感到失落,就會閉上眼睛,再次感受那段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以此度過黑暗時日。 前一篇文章 Herstory 80 野生動物 守護天使:阮莊 下一篇文章 【風雲人物33】 普立茲克獎得主 凱雷 體現建築的人文價值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何處不交朋友】 謝謝良醫2025.08.1103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4【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5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6【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7盧秀燕訪澳 倡星雲大師五和2025.08.1108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9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10國際青年聚佛光山 行佛落實三好2025.08.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智人144】政治學家庫克耶:鑑往知來 謹防第三次世界大戰【生活智人143】Kickstarte創辦人斯特里克勒 助創作者無後顧之憂【生活智人142】創意手表店老闆萊茲 學習當個更好的老爸【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 作者其他文章【風雲人物39】奇克、柴克與彼得 樂天反戰敬生命【趨勢人物56】社會企業家 柯汪 致力發展綠氫 力抗氣候變遷【風雲人物38】烏克蘭軍醫塔伊拉 歷劫歸來 控俄行【Herstory83】義大利國寶級女星貝魯奇 歷久彌新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