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關鍵超音波 及早揪男嬰心腫瘤

陳玲芳 |2022.04.20
1275觀看次
字級
戴以信醫師表示,新生兒心臟腫瘤並不常見,絕大多數是良性,但也可能壓迫上腔靜脈、造成血流速度加速,恐惡化加重,仍須立即處置。圖/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小寶出生第3天,爸媽為他做「自費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篩檢」,因此發現小寶心臟疑似有一顆1.8公分腫瘤,由於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於是透過轉診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就醫,經戴以信醫師安排心導管手術檢查,及心臟外科團隊予以手術順利切除後,確診為新生兒良性血管瘤,術後平安返家。

戴以信表示,新生兒心臟腫瘤並不常見,整體平均發生率為0.002~0.3%,絕大多數是良性。新生兒血管瘤成因不明,占全部心臟腫瘤發生率約2.3%,然而腫瘤的種類與位置卻決定了對新生兒生命威脅的嚴重度。就像小寶出生時雖無明顯症狀,但超音波血流顯示腫瘤位置已經開始壓迫上腔靜脈、造成血流速度加速,恐惡化加重,即便為良性腫瘤仍須立即處置。

小寶媽媽哽咽表示:「決定進行手術的當下,醫生說弟弟可能會用到葉克膜、可能會心跳停止、需要輸血;心想,孩子都選擇來跟我了,我一定要勇敢面對!」

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正在執行心導管檢查。圖/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經兒童心臟重症與外科團隊評估後,先以心導管檢查,發現供應腫瘤血液的血管太靠近竇房結(又稱節律點,負責產生正常心跳的部位),無法以心導管塞住血管、使腫瘤自行萎縮,因此仍以外科手術方式切除腫瘤。

除了橫紋肌瘤可採用藥物治療,淋巴瘤使用化療之外,原發性黏液瘤、纖維瘤、畸胎瘤、血管瘤則是以手術治療。另外,有少部分可能是惡性腫瘤、具有轉移風險,如血管肉瘤,目前最保險作法,是完整摘除腫瘤,再送病理化驗。

戴以信強調,大部分常規性產前高層次超音波,均可發現許多心臟的問題,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因為懷孕後期胎兒較大、羊水少,骨骼發育會造成超音波較難辨識,若非已造成嚴重胎兒水腫或心律不整,有時很難提早診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