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郁永河是何許人也?清朝初年的一名老秀才是也。老秀才是浙江杭州人,清聖祖康熙三十年,在鄉試屢次不第之後,來到福建尋求發展,成了同知王仲千的幕僚,當起了俗稱的師爺。他任勞任怨,足跡踏遍了福建境內的八個府,一個浙江人卻成為福建通。
雖然說是福建通,但對福建第九個府「台灣府」,卻始終未能一見。老天爺好像刻意安排好似的,康熙三十五年冬天,福州的火藥庫竟然發生大爆炸,五十萬斤的火藥燒光光,康熙皇帝責成福州知府追究責任,看管火藥庫的官員必須負責填補損失,包括燒光的火藥,也要全數補回。
這個責任落在同知王仲千的身上,郁師爺立刻挺身擔起責任,願意重建火藥庫,把製作五十萬斤火藥的材料,包括木炭、硝石、硫磺與鐵砂等物品找回來。其中硫磺是重要的成分,大約要將近三萬斤左右的量。
博覽群書的郁師爺發現,台灣府的雞籠(基隆)與北投一帶,盛產硫磺與地熱,於是與另一個師爺王雲森在康熙三十六年正月,帶著幾個僕人與各項裝備從福州出發。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以台灣做為根據地伺機反清復明,但不到半年就已去世,當時是康熙元年。二十二年後,鄭經過世,台灣政權生變,鄭克塽繼位,施琅在澎湖大敗劉國軒,震撼台灣。鄭克塽投降,康熙皇帝將台灣納入福建管轄,成為福建的第九個府,並設立台灣(台南)、鳳山(高雄)與諸羅等三個縣。
清朝政權能及的地方主要是在南台灣,郁永河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府城,除了嘉南平原是經過漢人開墾的地區外,其他地區就像是「蠻荒」地帶,不少人聽說他要到北部煉硫,都為他捏一把冷汗。
郁師爺不管這些勸阻,他從府城出發經過牛罵社(台中清水)到淡水社(台北淡水)做準備,將近一個月到達北投提煉硫磺。他記錄了二十多個原住民部落,經過了九十多個大小河流,寫下《裨海紀遊》一書,把當時台灣西部的人文與發展概況做了系統說明,也成為研究台灣歷史的重要入門。
一個與官場距離遙遠的師爺,卻因為寫下關於台灣的論述,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