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羿瓅
若能料到結局,在那些關鍵時機裡,他會不會重新做選擇?
那個宴會上,不可一世的他,不屑殺掉對手。這對手曾在他麾下依附,與他稱兄道弟;後漸次脫離他,勢力弱又害怕他,從未與他正面交戰。直到那一次……
那一次,對手終於敢站在他的前方。此時兩軍對峙已久,他兵疲糧盡,極不甘心;而溝渠對面叫囂不停卻不進攻,更令他惱怒。最終只好遣使與此無恥之徒議和,劃界分西東,互不侵犯。而就在他帶著離家日久的兄弟歸鄉時,狡詐的對手背信偷襲,將他毫無防備的軍隊,一路擊潰……
他大敗逃至垓下,難以置信,卻成事實,〈垓下歌〉表達出最深的無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西楚霸王,竟被耍賴聞名的漢中王逼到死路!摯愛虞姬歌舞唱和後自刎相報,悲傷項羽領所剩無幾的軍士突圍至烏江,想當初帶了江東子弟八千,今無人生還,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行自刎。死前被漢軍包圍時仍緊握武器,他,項羽,沒有投降過。
「楚漢相爭」的故事膾炙人口,力能扛鼎、勇猛善戰的項羽,在著名的鉅鹿之戰率楚軍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大破秦軍時,才二十五歲。「亡秦復楚」的堅定,卻也掩蓋不了他骨子裡的傲氣與衝動。劉邦在秦朝是一小小亭長,因押犯責任未達成,被迫率眾逃亡為寇,再掌握時機加入反秦風潮,後投靠楚軍,但不被看重,兵力又單薄,僅能夾縫中尋找投機時刻。
劉、項幾番與秦兵交戰,項梁戰死,楚後懷王便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滅秦征戰中,項羽沉浸於攻城殺敵的快意裡,且輕忽劉邦使計的實力,被他小人行徑所激怒,才有「鴻門宴」的議談。宴上項羽仍自視甚高,錯失殺劉時機,還封了郡讓他當漢王,范增為之氣結。
項羽十分尊敬軍師范增,稱之亞父,之後卻中了漢營的離間計,不再獲信任的范增只能離開。而戰術天才韓信在楚不受重用,秦亡後,劉邦、蕭何給了他機會展現用兵奇才,漢軍因此守住糧草,屢戰屢勝,日益壯大,方能與楚軍對峙。然對峙日久,雙方以鴻溝為界停戰議和,未料劉邦轉身即毀約,攻其不備,因不信項羽會放過他,而正面交鋒又沒把握。
於是勇武天下的霸王,竟被他眼中的老鼠扳倒了。
唐朝杜牧來到當年項羽自刎處,寫了〈題烏江亭〉詠懷:「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回去重整旗鼓,最後誰勝誰負還很難說。宋代李清照則有不同觀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她了解項羽的「不肯過」。暴秦已亡,難道再召集子弟投入殺戮戰場,成就他一人功業?他做不到。這是項羽最高貴的表現。
生活充滿了選擇,尤其面臨大事時至為關鍵。
若「鴻門宴」再來一次,項羽會不會殺劉邦呢?光陰重返,他能不能絕對信任范增的忠誠?倘又遇見那個執戢守衛韓信,可會善用之?而最後,仍然拒絕捲土重來嗎?西楚霸王的時機,自是無法重新體驗,對於這位悲劇英雄,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史記》,將項羽歸入皇帝專屬的「本紀」類,給了他跟漢高祖劉邦一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