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藝術」培育人才 也助分享價值觀 藝術學校 療癒東帝汶年輕人

編譯/韋士塔 |2022.04.09
1416觀看次
字級
生活藝術畫廊,為東帝汶年輕民眾提供表達自我的場所。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對許多東帝汶的青年而言,「生活藝術」(Arte Moris)不僅是一家藝術畫廊或一所美術學校,而是一個能透過藝術表達自我的地方,且能幫助他們建立聯繫並分享積極的價值觀。

「生活藝術」由瑞士藝術家甘瑟(Luca Gansser)和他的妻子以及當地的藝術家在2003年共同創辦,目標不僅是推廣藝術,更希望幫助東帝汶人民在長期血腥獨立鬥爭後重建生活。此地已培育許多藝術家,包括視覺藝術家、音樂家、演員、攝影師、電影製作人,甚至政府顧問、政府建築師。

「生活藝術」成為東帝汶青年表達理念的中心,也成為東帝汶重要國際形象,是藝術、文化的大使,並曾贏得許多獎項、讚譽。

東帝汶在1515年被葡萄牙殖民,直到1975年才獲得獨立,但隨即又遭印尼軍隊入侵。此後,這個東南亞島嶼國家被印尼統治,1999年公投雖贊成獨立,卻發生親印尼民兵、武裝組織的暴動,導致東帝汶陷入無秩序狀態,最後由聯合國託管,維持當地的政治與經濟穩定。在聯合國監督下,東帝汶終於在2002年獨立建國。

然而,東帝汶青年缺乏工作機會,貧困率仍然高達42%,教育、就業以及政治參與等基本權利仍然落後。東帝汶的年輕世代傷痕累累,為了表達不滿,許多人養成了在牆上塗鴉發洩的習慣,表達他們對國家、政治權威的抵制,這也讓部分地區看起來彷彿露天藝術畫廊。

東帝汶前總統、革命英雄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霍塔(Jose Ramos-Horta)意識到,壁畫、塗鴉是該國最具包容性的交流方式之一,因此在2006年與一些非政府組織合作,委託藝術家在全國各地繪製牆壁,以和平方式傳達民族團結的信息,也讓壁畫、塗鴉成為東帝汶的獨特景觀。

「生活藝術」和其他藝術空間,均以協助年輕世代為理念,提供免費的藝術課程以及戲劇、音樂和傳統文化表演,相關課程、空間均對所有人開放。藝術家也積極參與人權問題,並敦促人們思考影響國家的重要議題,例如石油開採與環境保育的衝突。

然而,東帝汶的藝術家們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正面臨挑戰。以「生活藝術」為例,政府並未提供太多支持,迫使這個藝術學校須設法尋求非政府組織的援助。後來,「生活藝術」甚至遭強制搬遷,即使管理者進行遊說、談判,面見總統、司法部長以及藝術和文化事務大臣,並舉辦藝術展覽和研討會,展示其歷史與價值,仍遭強制遷離。

一名藝術家表示:「目前的政府顯然不重視藝術和文化,但我們會堅持我們所做的事情,為東帝汶青年提供創意空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