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關於地理區域,如果有涉及範圍大小的,我們通常習慣把所指範圍較大的放在前面,範圍較小的放在後面,寫地址的時候,便習慣寫成「中華民國台灣某縣某鄉某路某號」;電話也是如此,如要跨縣市,就會先撥打區域號碼,接著才是市話號碼,如果是國際電話,還得在區域號碼之前補上國碼,才能正確接通。然而,在台灣有一家特別的旅行社,卻把較大的區域名稱放在較小的區域名稱之後,這一個特殊的旅行社叫做台灣中國旅行社。
這可是全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的旅行社。故事要從清末民初開始說起。
清末民初,西力東漸,歐美的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往來漸增,中國人為了出國,也用上了護照、簽證以及預定船票、旅社的服務。早期能出國的,多是帶著明確目的,除了公務外派之外,就屬出國留學的留學生,以及出國工作的華工為數最多;一般民眾口袋裡還沒有閒錢,更沒有空暇時間能出國旅遊。
然而,一些事業有成的實業家,已經跟上先進國家的習慣,在出國洽談生意之餘,在當地做旅遊安排,觀覽世界。但早期國內只有服務外國人而設的外國公司能代辦相關的簽證、預訂,在上海有英國的通濟隆(Thomas Cook Group)、美國的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以及日本的國際觀光局,海外旅遊相關業務皆為外國人壟斷。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創辦人陳光甫,曾留學美國,愛好旅遊,鑒於沒有國內企業投入旅遊相關產業,乃開風氣之先,於一九二三年四月經北洋政府交通部核准,得以代售火車票,乃於同年八月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之下開設旅行部。一九二七年六月一日,旅行部脫出銀行系統獨立,名為中國旅行社。這是國內第一家旅行社,也獲得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所頒第一張旅行營業執照,自此有許多承辦相關服務的機構,也跟著稱為「旅行社」。
由於有著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背景,資本充裕,中國旅行社的規模不斷擴張,一九二八年在東西幅湊的香港、隴海鐵路與津浦鐵路交會的徐州、國民政府的首府南京、隴海鐵路與平漢鐵路交會的鄭州、津浦鐵路與膠濟鐵路交會的濟南,以及十里洋場的上海開設分公司;至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前,已有五十一所分社和辦事處,除代售國內外車船票券之外,也有代訂旅館、助辦留學等業務。
中國旅行社在此時也展開多角化經營,於一九三一年首創徐州招待所,為往來商旅提供住宿,這也造就了機關開設招待所為名之住宿地的慣稱。該社業務在抗戰期間大受衝擊,直到抗戰結束之後才大力恢復,不僅在一九四六年率先到台北成立分社與招待所,更在一九四八年,成為在三十六座城市、開設八十七座服務據點的大型旅行社。
國共內戰的動盪,使得海棠變色,影響了中國旅行社的業務,不得不關閉許多大陸的營業據點,中國旅行社台北分社成為最安全的一個分公司。一九五○年,為應政府法規的調整,乃以該分社重新登記,增添台灣二字在公司名稱之前,因此就成了「台灣中國旅行社」,延續中國旅行社的原名,但添加台灣二字標明地域,賡續業務。
該社在台灣持續推動觀光產業發展,於一九五六年與台鐵、復興航空等公司,發起台灣觀光協會,並於一九六九年協助成立台北市旅行公會。百年來,為國內的旅遊事業發展與推動,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