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子蕃緙絲秋山詩意軸〉與〈宋緙絲山水軸〉(圖)為同一底稿,但左右相反。圖/故宮提供
〈宋沈子蕃緙絲秋山詩意軸〉(圖)與〈宋緙絲山水軸〉為同一底稿,但左右相反。圖/故宮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精品舉世聞名,且不只躍然於紙上,二日故宮推出「鏤繪集錦──緙繡山水人物特展」,展出運用緙絲與刺繡技巧「繪」成的精美山水及人物作品,包括〈宋沈子蕃緙絲秋山詩意軸〉、〈宋緙絲佛像軸〉等,其中〈鏤繪集錦─冊─仙山樓閣〉更被列為國寶,讓觀眾在千絲萬縷中,同步品味畫面及織造工藝之美,領略何謂「無中生有」、「錦上添花」。
緙絲以簡單的平紋木機,採通經斷緯織造,先將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畫稿所需的各色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按圖案設計,來回穿梭圖形的經線間,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因此又稱為「刻絲」,是「無中生有」的工藝;刺繡則在絹、綾、綢、緞等絲織品上,鈎描花紋圖案,再將圖案繡出,為「錦上添花」之作。
展覽規畫「山水清音」、「佛道人物」、「故事人物」及「名家名作」等主題;「山水清音」展現緙繡工藝家,將絲線轉化為丹青,呈現高山巍巍、流水潺潺,擘畫出不亞於繪畫的山水作品,其中〈宋沈子蕃緙絲秋山詩意軸〉及〈宋緙絲山水軸〉,可見為同一底稿,但左右相反,展現緙絲正反兩面如一的工藝特色。
「佛道人物」展示多元、豐富的宗教題材內容,從說法圖到八仙拱壽等,因有祈願吉祥安康意涵,為當時祝壽或饋贈的絕佳禮品;「故事人物」為明清時代緙繡工作坊以傳奇典故、風俗戲曲等題材的作品,如〈呂布戲貂嬋〉。
儘管緙絲刺繡雖需長時間淬鍊,才能成就卓越的藝術品,但少有工藝家留名,因此在「名家名作」中,展出少數留名作品,如宋代工藝名將沈子蕃、朱克柔,以及明代以顧名世家族聞名的顧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