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梅花鹿的白點「綻放」地最漂亮的時間是在夏季喔!在溫暖的季節裡,梅花鹿的毛較短,淡栗色搭配明亮的白點,顏色對比很鮮豔;入秋以後,毛逐漸變長,顏色轉成低調的茶褐色,白斑也較不明顯,公鹿胸前還會長出尊貴的鬃毛。圖/玉子
文/玉子
你知道嗎?梅花鹿的白點「綻放」地最漂亮的時間是在夏季喔!在溫暖的季節裡,梅花鹿的毛較短,淡栗色搭配明亮的白點,顏色對比很鮮豔;入秋以後,毛逐漸變長,顏色轉成低調的茶褐色,白斑也較不明顯,公鹿胸前還會長出尊貴的鬃毛。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公梅花鹿的角看出四季的更迭。春、夏季是公鹿落角、長出茸角的季節,牠們會在進入求偶、交配期以前,將茸毛磨去,露出其中「骨質化」的部分。夏末秋初,成熟的公鹿們一個個頂著尖角,為了取得交配的機會,彼此爭風吃醋。
人為圈養 意外留存
梅花鹿大約從4萬年前至1萬年前,就踏足於福爾摩沙,牠們一度普遍分布在低海拔原野中,甚至走進了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不過,自17世紀荷蘭人來台以後,梅花鹿皮成了經濟貿易的重要物資,過度捕捉造成梅花鹿的數量急遽減少,再加上棲地的喪失,台灣梅花鹿可能已在1969年就「野外滅絕」了。
野生族群雖消逝,但梅花鹿飼養業及鹿茸生產業持續發展,當中還是養了不少梅花鹿,復育台灣梅花鹿還有希望。於是,內政部營建署於1983年組成「台灣梅花鹿復育小組」,經過幾年的研究與勘定準備以後,墾丁國家公園從台北市立動物園(當時還在圓山舊址)引入梅花鹿,並展開了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
一直以來,時不時就有人提出疑慮:人為圈養的鹿隻很可能因為育種需求,引入外來鹿隻進行配種,造成基因汙染,我們又如何知道如今圈養的梅花鹿還流著純正的血脈呢?這個疑慮隨著遺傳研究的進步也獲得了確認──墾丁復育的這一群梅花鹿血統純正,牠們的粒線體DNA甚至跟450年前的宜蘭梅花鹿是一樣的。在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證據之後,著實讓人鬆一口氣。
經過相關人員多年的努力,如今已野放超過200隻梅花鹿。根據2021年的族群監測,野地的梅花鹿可能已經增加到大約2000頭。一度消失的物種再次出現,似乎是好事一樁,但在野放梅花鹿以後,大家也發現福爾摩沙已不再是當年的模樣了……
密度過高 超出負荷
梅花鹿失去了廣大的草野棲地,為了藏身而過度集中在墾丁的結果,造成社頂高位珊瑚礁生態遭受破壞。墾丁的小樹因為梅花鹿的磨角行為而傷痕累累、原先茂密的地被植物被吃個精光、梅花鹿又接著啃起樹皮,造成樹木的環狀剝皮……鹿隻超出環境承載量所導致的破壞,可能要10年到20年才能恢復。除此之外,鹿隻取食農作物、造成交通事故的狀況也出現了。於是,墾丁國家公園開始進行梅花鹿的族群控制。
隨著時代背景不斷演變,復育行動也得不停調整,畢竟我們難以預料未來的處境,只能依據當下的狀況作出最適合的判斷。期望有一天,梅花鹿尷尬的處境可以得到解答,讓「梅花」以合適的方式,綻放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