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歐美日韓紛紛對外解除防疫管制之際,近日中國大陸和香港卻出現疫情大爆發,不但打亂既有的防疫措施,也拖延原定的開放時程。
大陸這波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態勢,三月至今累積已近六萬人確診,超過前兩年確診數之半,且在二十八個省市都爆發新疫情,長三角與珠三角多個城市全面封鎖或局部封鎖,吉林、天津及福建各地更嚴限清明祭祖,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嚴重影響。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為此最近首度指示,要求採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這是兩年多來北京當局第一次承認,清零政策對經濟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疫情爆發之初,大陸採絕對清零政策,贏得抗疫首階段勝利。但面對狡猾的Omicron病毒,絕對清零不只代價奇高,又無法做到滴水不漏,變成以最大代價實現最小防控效果。現在當局政策轉向,防疫必須控制成本,減少經濟損失,絕對清零於是改為「動態清零」。目標還是清零,重點在「動態」二字,防疫不再一刀切,容許彈性應變空間。
最近上海和深圳疫情爆發,兩市在封城和半封城多日後,儘管每天仍有數十人及數百人確診,仍准許蘋果手機和特斯拉等廠房復工,具體說明動態清零的目標,就是希望兼顧防疫與社會經濟的運作。
於此同時,目前每天仍有上萬新增確診的香港,將從下月起分三階段解除大部分管制措施,包括撤銷航班熔斷令,重開絕大多數場所,全面復工復課,被視為是變相改走「與病毒共存」路線。
香港已有近半人口染疫,接近集體免疫條件,下月解除管制後,將繼續採取「口罩令」、「限聚令」等基本防疫要求,有機會走出一條有別於西方的「中國式共存」模式。某種程度上,香港正在扮演「試驗田」角色,為大陸將來實行「中國式共存」進行演練。
香港與大陸要實現「中國式共存」,尚有一基本困難亟待克服,就是疫苗的有效性問題。兩地施打的主要是大陸國產的科興與國藥疫苗,對Omicron變種病毒的保護率遠低於西方研發的mRNA疫苗如復必泰(BioNTech)。
其實大陸的上海復星集團早就擁有復必泰疫苗的大中華區代理權,卻因種種原因未獲大陸藥檢當局批准,至今十億劑疫苗只在台港澳接種二千萬劑,其中台灣就占了一千多萬劑。現在隨著大陸防疫政策的調整,預料復必泰疫苗很快會獲得批准,作為動態清零政策的「補強針」。
對照大陸和香港防疫政策的演變,台灣同樣是以清零為目標,差別在於台灣自始就採動態清零,因此付出的社會與經濟代價相對較小。但台灣也和大陸一樣,因確診數太少無法形成集體免疫,面對未來必然的邊境全面開放,如何找到兩全辦法,或許陸、港的經驗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