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將公布「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圖」,究竟台灣該如何達到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各界有很大疑慮,不同利益團體有不同看法。
蔡英文總統日前表示,「要達成二○五○淨零排放目標確實困難,包括公部門、產業界、學術界等三方合作,是台灣成功的關鍵,台灣要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路徑上持續前進」。
不可諱言國內各個產業、利益團體、學界與政府各部門之間,對於台灣能否達成「二○五○淨零排放」目標,存在極大歧見,光是如何課徵碳稅,合理的碳定價水準,產業界就爭吵不休,更不必談長達三十年的淨零排放願景,連主要部會首長都抱持懷疑態度。各部會抱持本位主義心態各持己見,令人質疑這項「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圖」還能發揮什麼作用。
近年來台灣減碳不力,「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在國際排名吊車尾。台灣總排碳量約二點六億公噸,占全球比例不到百分之一,但是從人均排碳量來看,平均每人排碳量約十一公噸,排名全球第十九,高於亞洲的日本、新加坡,歐洲的荷蘭、德國、英國、瑞士、瑞典等國。台灣人均排碳量居高不下,突顯了台灣在能源轉型方面落後國際太多。
「二○五○淨零排放」的願景長達三十年,氣候治理工程可能橫跨不同政黨。蔡英文總統向國際宣布,台灣決心要在二○五○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提出具體路徑與作法,及時間表,同時也要有一個獨立監督機制,以確保將來在換黨執政時,這項淨零排放的政策能夠持續進行。
因應氣候變遷,台大商學院教授、系統變革專家薛喬仁引進美國麻省理工史隆商學院研發的「氣候變遷模擬器」(EN-ROADS),這是一個由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的電腦模擬器,可邀請產、官、學、非營利組織、民眾等參加,也可用於企業內部擬定淨零轉型策略,或讓立法院不同黨派立委實際體驗政策的成效,或讓學生們從遊戲中了解不同的政策對氣候變遷產生的效果。美國國會採用這套機制,且目前已推廣至九十多個國家地區。
「氣候變遷模擬器」提供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的十八個解方,包括能源供給面(煤、再生能源、石油、核能、天然氣、新型零碳能源、生質能、碳價)、運輸(能源效率、電氣化)、建築與工業、增長(人口、經濟增長)、土地與工業碳排放(森林砍伐、甲烷)、碳移除等,每個變項的變動,可顯示對溫度的增減。透過這個電腦模擬器,參與者可以明白,要達到淨零碳排,不能只靠一項政策,必須多管齊下;如果推出最佳政策組合,要把升溫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以內,是做得到的。
針對「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圖」這個大工程,凝聚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識最為重要,決策者應敞開心胸,引進良好的機制,確保公民參與,促進各界對話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