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央銀行日前啟動十年來首次升息,幅度也是近十五年最大,銀行業紛紛跟進調升存放款利率。遺憾的是,銀行業並非全面的同幅度調升利率,而是選擇性的調足貸款利率,卻只小幅調升存款利率(尤其是活期性存款),占盡了好處。在萬物皆漲時代,儘管央行升息了,但一般民眾受惠有限,仍難對抗通膨之苦。
央行最近上修今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的預測值,全年估計高達百分之二點三七,央行已不得不鬆口承認國內通膨壓力加劇,因此出乎各界預料提前升息時間點,在第一季就升息;而且不同往年每次只小心翼翼升息半碼(零點一二五個百分點),這次一口氣就升息一碼(零點二五個百分點)。
從央行升息的具體舉措來看,這一波能源、大宗農產品、原物料的漲勢已非短期現象,通膨壓力來勢洶涵,因此央行的貨幣政策必須大幅調整以做因應。
央行十年來首次升息,金融市場最近也一一調整因應,但是,銀行業迄今仍採取資金泛濫時代的「老套路」,也就是貸款利率一口氣足額反應央行的零點二五個百分點升幅,但該給存款客戶的利息只有一年期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足額調升一碼,其他如活期性存款僅象徵性的調整零點○一到零點一個百分點。
銀行業願意足額、甚至超額調升一年期定儲利率,不見得是配合央行政策,主要原因在於一年期定儲利率是多數銀行調整房屋貸款、信用貸款等的「貸款指標利率」;只有指標利率調足,銀行業多數的貸款利率才能跟著同幅度上漲,以利增加貸款利息收入。但是活期性存款利率,因為市場游資仍多,銀行業不缺調度資金的管道,而且也不是調高貸款利率的指標,因此只有些微調整,「意思到了即可」。
央行這次升息零點二五個百分點後,一般銀行業牌告的活期存款利率仍只有百分之零點○八、活期儲蓄存款利率僅百分之零點二,仍趨近於零利率。但今年全年物價上漲率平均至少百分之二點三七,現行活期存款利率僅是物價上漲率的「小數點後面的零頭」,實質負利率的現象仍未緩解,銀行業占盡了存款族的便宜。
小老百姓在飽經超過兩年的疫情所苦,現在又遭受物價上漲的壓力,日常生活的痛苦程度還不知何日方歇。央行升息的目的是為適度抑制通貨膨脹壓力,但銀行業的貸款利率統統漲足了,民眾的房貸、紓困貸款、信用貸款的負擔都加重,但放在銀行的存款利息收入卻沒有同幅度的增加,形同民眾再被銀行業剝削了一次。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為了對抗四十年來最嚴峻的通貨膨脹,除了日前升息一碼外,還不斷放話暗示今年可能總共升息七次、明年三次,換句話說,西方主要國家的零利率的時代可能已經告終,全球升息的步伐即將又快又猛。
台灣央行已經展開十年來第一次升息步伐,而且應該只是升息的序曲,還看不到停止的訊號。如果央行希望升息的政策奏效,就不應放任銀行業存放款利率調幅不一的陋規,必須督促銀行業不要再占存款人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