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進入第四周,美中領導人十八日舉行戰後首次會議。雙方除了在中美基本問題上各抒立場,針對烏克蘭局勢,美國總統拜登要求中方施壓普亭,早日結束戰爭;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則強調中美應共同承擔,美國和北約也應該同俄羅斯開展對話,解決烏克蘭危機背後的癥結。
這場因俄羅斯入侵引發的戰爭,由於戰況持續膠著,致使雙方都處在「騎虎難下」的狀態,也都承受「輸不起」的壓力,如果大國不願介入調停,甚至還在背後提供援助,不但戰火不可能止息,全球受到的衝擊也不會有結束的時候。這是美中高峰會廣受矚目的原因。
自戰爭爆發後,美中兩國明顯採取不同的應對做法。美國雖不派兵、但提供烏方源源不斷的武器與情報資訊,並號召盟友對俄羅斯實施各種嚴厲制裁,展現脫超於局面之外又暗中參與的角色。中方最初希望低調面對俄烏衝突,連「入侵」字眼都未用,並在聯大表決譴俄案時投棄權票。但隨著俄烏戰局升高,美歐制裁俄羅斯效應擴散,及全球反戰聲浪高漲,北京愈來愈難置身事外。
由於外界要求中方出面調停烏戰的呼聲愈來愈高,原因是中國大陸與俄、烏雙方皆關係匪淺,立場相對中立,又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最有資格成為這場衝突的調停者。要想成為調停者,不能只靠關係好,還要動用自己的國家實力,去鞏固這個協議、防止協議破裂。
目前傳出,俄羅斯已提出停火兩大條件,一是烏國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約;二是烏國放棄克里米亞半島與東部頓巴斯的主權。外界普遍認為,前者或有希望達成共識,後者涉及烏國主權問題較為棘手。即使烏方同意放棄加入北約,基於國家安全,也必然要求有某種「集體安全保證」才行。烏國外長已經提議,由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德國、土耳其,作為烏俄和平協議的擔保國。
要求烏克蘭保持中立,並非俄烏雙方談判就可以決定,也不是中國大陸出面調停就可以解決;需要一系列國際公約的確認、歐美的參與和接受,否則只是一廂情願而已。對中方來說,如何在不得罪俄國、又不惹惱美國的情況下,找到兩全其美的方式,更是極大的考驗。
但中方如能盡己所能協助烏戰止歇,當然也是有利於國家利益的。一方面俄烏戰爭造成的全球油價與原物料飆漲,已經使中國經濟大受衝擊,同時中方在戰爭初期保持中立,也飽受西方批評為戰爭幫兇,這些壓力在中方適時出手處理烏克蘭危機後,都可得到紓解,更有助於降低與歐盟的緊張,讓因新疆人權及台灣問題而拖延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早日生效。
這也是習近平在拜習會中,強調「中美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要承擔應盡的國際責任,為世界的和平與安寧做出努力」的最大用意,表明中方有意願參與調停,而美國更不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