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停電讓台電公司董總下台,但換了人之後,仍以「每日一區域」的頻率持續出現停電。此一事件可檢討之處,除了人事異動、政治口水,以及再度引起的能源問題論戰外,像台電這樣手握重要資源的事業體,其經營層面上的問題更值得關心。
相較於近日零星出現的局部供電出狀況,突如其來的大停電發生時,因停電地區相當廣泛,幾乎遍布台灣各縣市,問題出現後,各地方首長無不跳出來為民喉舌,出事的興達電廠所在地的高雄,市長陳其邁發言最為嚴厲,他指稱這是一種低級錯誤,非常不應該,商家出現損失,石化與鋼鐵業者受創嚴重,要找律師出面跟台電算清楚。
讓人記憶猶新的是,去年間,高雄市政府規畫改建壽山動物園缺少經費,直接要求台電捐款八千萬元,並對小港運動中心的興建,出資一點三億元。此為國營事業經營時常遇上的「非核心業務」問題之一。
台電公司為了「敦親睦鄰」,撒下數以億計的經費,目的當然是希望可以籠絡地方勢力,但各地政府、尤其擁有執政優勢的地區,卻視此為義務性質。坦言之,地方首長主要透過更高層級進行疏通,捐款是趕鴨子上架且不得不為,台電想藉此作法,在重要時候發揮緩頰效果,確實過於天真。
上述提到的捐款項目,另一國營事業中油一樣碰上,且金額與台電完全相同。但以去年來看,中油和台電的經營績效卻是天差地別,中油全年虧損逾四百億元,尤其當國際能源價格持續飆漲,而為了配合政策凍漲油價,基於發電的需要,仍須強制性地持續購入,虧損於是不斷擴大。這也突顯了國營事業經營的另一問題,即本業的績效表現會在政策的干預下,出現難以預測的結果。
既然本業經營無法用正常的財務觀念予以檢視,又有來自各方勢力覬覦而動輒數億不樂之捐的業外成本,長此以往,參與國營事業的經營者,自難於其專業長才上充分發揮,得撥出一大部分的心力,用於經營政治層面的關係。如此一來,事業體的營運強度與韌性,必然大打折扣。
因此也衍生出另一個問題:長期下來,常態性地讓「不務正業」成為國營事業企業文化的一環,許多重要幹部、員工受到潛移默化,於是弊案也常態性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以近期來說,中油採購案有高階主管遭羈押禁見,中華電信優惠專案也出現數千萬元呆帳,遭到檢調調查等令人痛心的事件。
我們必須提醒政府,當你對這些擁有國家重大資源的事業體下指導棋時,一場發生時間長達兩年多的疫情,正讓整個世界的產業加速轉型。不容忽視的事實擺在眼前,以中油來說,躲不開電動車很快就會取代燃油車的挑戰,對台電而言,碳淨零已從口號變成有時程表的限時行動,燒煤燒油的發電模式,很快就要被多樣化的能源取而代之。
不論主動或被動,為數眾多的國營事業都站上了轉型的風口浪尖,非常需要真正的專業人士挹注心力,俾能迅速協助國企順利轉變,跟上時代的腳步。此時決策者最應該做的,是盡量避免讓政策影響專業的執行,並杜絕各方勢力對其豐厚資產的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