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各政黨已紛紛啟動了二○二二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初選提名作業。各政黨為爭取勝選,都設法制定各種提名規則,以期擴大政治版圖。但在提名過程中,對於中間選民的影響力,卻多所忽略。
近年來台灣每有選舉,總認為藍綠對決乃是政黨競爭的常態。在藍綠意識形態掛帥下,遂使候選人極易產生情緒性、仇恨性、非理性的言行,從而造成政治惡鬥、亂象叢生。其實,各政黨忽略了中間選民才是台灣政治板塊中的主要力量,重視中間選民的需求,才是政黨能夠永續發展的基礎。
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統計,一九九二年以來台灣民眾的政黨偏好趨勢,中間選民一直都是台灣選民中的最主要力量。一九九二年時,台灣中間選民的占比為百分之六十二點三;到二○二一年時,中間選民仍占有全體選民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五,遠高於民進黨基本盤的百分之二十九點七,國民黨基本盤的百分之十七點一。另根據其他民調機構的推估,目前台灣中間選民的占比也是將近百分之五十,藍綠基本盤的選民加總起來,也僅略多於中間選民的比例。也就是說,台灣各政黨若要取得執政權,光是依賴各自的基本盤是遠遠不夠的,各政黨必須能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才能有執政的機會。
正由於中間選民具有選舉的決定性力量,所以即使在藍大於綠的時期,綠營也有可能贏得全國性選舉,反之亦然。縱觀台灣二十多年來的全國性規模的選舉,其實藍綠二大政黨共發生了七次的翻盤紀錄。
這七次的選舉翻盤分別是:第一次,一九九七年的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得票率超越國民黨,此時距離一九九六年國民黨贏得總統大選才一年的時間;第二次,一九九八年的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以百分之四十六點四的得票率,大勝民進黨的百分之二十九點六得票率;第三次,二○○○年的第十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陳水扁得票率大勝國民黨的連戰;第四次,二○○五年的第十五屆縣(市)長選舉,國民黨獲勝,國民黨並於二○○八年的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由馬英九當選總統;第五次,二○一四的第十七屆縣(市)長選舉,由民進黨獲勝,並於二○一六的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中,由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當選總統;第六次,二○一八年的第十八屆縣(市)長選舉,以韓國瑜為要角的國民黨擊敗民進黨,贏得選舉;第七次,二○二○的第十五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以及第十屆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獲勝,並由蔡英文連任總統。由上可知,台灣歷次選舉中,政黨輪替的次數遠比一般人所認知到的次數高出甚多。
由於中間選民的決定性力量,使得台灣藍綠政治基本盤無論如何分布,各政黨只要能夠贏得中間選民的支持,都有勝選的機會,各政黨也都不必因為基本盤略遜一籌而感到悲觀。
各政黨如能正視中間選民的力量及需求,不但對於其選情能夠產生正面的效果,而且對於台灣的政治亂象也有導正作用。若各政黨能夠更關注中間選民,則意識形態的紛擾可以降低、理性論政的風氣可以提高、攻擊謾罵的行為可以減少、國家福祉的營造可以加速。此既有利於政黨本身,又有利於全體民眾。各政黨在辦理提名作業時,宜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