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台中一中學生在音樂課上和老師對嗆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的確,數位時代,不僅學生使用的器材已經科技化,師生關係也不像傳統那樣威權式的互動,更大的變化是數位時代成長的青少年已進入另一個時空,他們的思維更加廣闊無邊。教育體制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師生的衝突當然難以避免。
台中一中的師生衝突,表面上看是老師對學生的報告不滿,學生不服氣,而爆發口角。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是因為這段衝突過程被學生使用手機拍下,並上傳網路所致。事情的原委是否如網路上傳的影片所示,很難釐清,畢竟網路只是片段,故事有前因後果,例如有報導指稱學生曾議論老師的身材、影片剪輯的片段台詞中老師說「南北管是牽亡曲」等等,而影片的呈現可以隨著剪輯人的需求作完全不同的選擇與解讀。
這種情況在網路時代所在多有,過去就發生過很多例子,學生透過影片起底老師的風波,使得老師成為眾矢之的。這起事件發生後,也有很多資深老師、校友群為老師打抱不平,認為呂老師教學認真,推廣本土音樂不遺餘力。老師的認真當然不能因為一起事件而被抹煞。而學生事實上也是認真做了作業,只是在討論過程中,和老師產生了磨擦,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就像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也經常會有溝通不良的情況一樣。
問題就在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必須有一個善的循環。這是個老問題,過去家父長時代,一切都是長輩說了算,不准頂嘴,加上「尊師重道」的傳統師生倫理,老師是何等的權威。早在三十年前,因應時代變遷,教育部就頒布了「不准體罰學生」的禁令,這是鑑於民主時代下學生的「人權」所致。在這項禁令之下,老師的威嚴減半,加上「學生評鑑制度」的出爐,別說不敢大聲對學生,有些老師上課還討好學生。
數位時代學生手機在身,隨時可以把老師講話內容錄音錄影存檔,甚至可以剪輯,愛怎麼整就怎麼整,老師也是莫可奈何。當然這些都是極端的作法,根本上還是要回歸教學原旨。教育的目標在於增長知識、學習做人,「老師教誨不倦,學生虛心受教」是根本道理。然而數位時代的孩子,其思維已經無法像過去三、四十年前一樣一張白紙,資訊如此發達,學生也無法滿足於單向式的權威授課方式。尤其在叛逆期的青少年,隨時想要挑戰權威,老師更要有循循善誘的本事。
當前的教育體制問題重重,課綱的爭議沒完沒了,學生在扭曲的政治環境下,時時要接受不同意識形態的衝擊;這樣的衝突偶爾也會在校園中出現,包括考試命題中出現統獨爭議,或是老師有強迫性的意識形態教學等等。
台中一中這起事件看似個案,其實只是數位時代教育的冰山一角。這起事件雖然由學校負責調查,並介入師生間的溝通,相信很快可以落幕,但教育部應該全盤衡酌數位時代下的教育體制應該如何更張,包括科技器材的應用、管制,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評鑑制度的弊端等,畢竟類似的案例愈來愈多,如何還原教育的本旨,打造出一個能順應時代的教育環境,看來是刻不容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