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明朝吳中四大才子裡的祝枝山,原名祝允明,因為他的右手手指有一指突出一塊,看起來好像有六隻手指,所以就取了「枝指生」的名號自嘲,沒想到就被稱為「祝枝山」,從此祝枝山的名號變成了祝允明的招牌。祝枝山是唐伯虎的益友,在唐伯虎面臨親人離世、婚姻破碎時給予適時的幫助,年長唐伯虎十歲的祝枝山,在唐伯虎去世後還為他撰寫墓誌銘。
祝枝山四、五歲時就會寫「大」字,所以在寫字這件事情上看來天分很高,九歲就能作詩,因此就有神童的稱號。他的草書雖然承襲前人卻獨樹一格,讓原本走向衰落的明代草書峰迴路轉,而有了新的跨越。
祝枝山的書法字帶著狂放不羈,讓唐伯虎相當折服,因為唐伯虎雖然性格狂放,書法字卻相對娟秀,因此,唐伯虎常在畫完一幅畫後就請祝枝山題字,「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便成為一絕,吳中四大才子,果然不同凡響。
祝枝山的官運雖然比唐伯虎幸運,卻也走得坎坷。祝枝山十九歲考上秀才,但考了五次才通過鄉試中舉,不像唐伯虎不但中舉還是第一名,但又比文徵明考了九次都沒考上順利多了。中舉之後又接連考了幾次的會試,始終擠不入進士科的窄門,反而是他的長子祝續,比他還早考取進士,看見兒子這麼爭氣,祝枝山乾脆放棄考試,以舉人的身分等待朝廷的候補分發,後來有機會補上了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在吳中四大才子裡,只有祝枝山當過父母官。
當官的祝枝山並沒有僚氣,而是將他的才華用在民眾身上。當時的廣東惠州其實有許多的盜匪,生活條件也不理想,別人不想當的官才會輪到只有區區舉人出身的祝枝山;但祝枝山與民眾共同打拚,興水利、辦學校、緝捕盜匪,將興寧縣治理得相當好,也因縣官的才氣高,惠州興寧的文風也跟著改變。當了五年縣令後,祝枝山改調應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的稱號。
吳中四大才子向來被當成狂士,但對祝枝山來說,他寫得一手好狂草,卻不是所謂的狂士,而是用心愛民的好官,只是在不對的時間就難以做對的事,即使是才子也是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