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 真實?光學現象海市蜃樓

文/簡麗賢 |2022.03.07
1754觀看次
字級
學生問我:「國文老師要我們請教您,海市蜃樓的物理成因是什麼?國文老師要我們寫作時也學習能加入『科學』元素。」 圖/BOB
學生問我:「國文老師要我們請教您,海市蜃樓的物理成因是什麼?國文老師要我們寫作時也學習能加入『科學』元素。」 圖/BOB

文/簡麗賢

學生問我:「國文老師要我們請教您,海市蜃樓的物理成因是什麼?國文老師要我們寫作時也學習能加入『科學』元素。」

「老師,為什麼一條馬路上,遠遠看好像有一灘積水,近看卻沒有?好奇怪喔!」「老師,電視新聞報導,廣東的民眾看到海面上的高樓和山脈,專家學者解釋是『海市蜃樓』現象。什麼是海市蜃樓現象?」

海市蜃樓是一句成語,簡單說是虛幻不真實的現象。

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渡荊門送別〉中有一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用淺白的話說:「一輪皎潔明月在天空螢幕移轉,如同一面在空中飛行的明鏡,雲層與城郭結合,幻化成海市蜃樓。」

角度路況 影響折射



李白寫出空氣中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幻景,可見古今皆有大自然光學的海市蜃樓現象。以往普遍認為「炎熱的天氣」,是看見柏油路面上的「假積水現象」及「倒影」的主要成因。但是在2016年的全國科展得獎作品中「國王的海市蜃樓」,經過觀察與實驗發現,地面與上層空氣的溫差並非必要條件,反而和「入射光的角度」、路面的平坦程度及路面的性質有關。

李白筆下的「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雲生結海樓」可能與廣東的民眾看到海面上的高樓影像類似。而學者對媒體記者以科學概念推論的海市蜃樓現象,也許可從物理的幾何光學──光的「折射」與「反射」說起。

光的折射和反射現象是許多人在讀國中時,學過的幾何光學名詞──光在溼度和密度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而產生的物理現象。

光線偏好 較高溫層



若氣壓一定,空氣密度可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對光的折射程度也隨之減小。大氣是由一層層折射程度不相同的介質密接組成。到了夏天,海面上的空氣溫度比空中低。遠處的山峰、樓閣發出的光線射向空中時,由於空氣的折射程度下層比上層大,光線不斷被折射,進入溫度較高的一層,入射角不斷增大。當光線的入射角增大到某一程度的角度,就會發生光線在交界面全部反射,不會出現穿透介面而偏折射入的現象,觀察的人就會看到遠方如夢似幻的景物懸掛在空中。

前面提到光線遇到不同物理特性,如「密度」不同的兩層物質,在接觸的交界面會產生一部分光線反射回到原來的物質中,另一部分光線會穿透接觸面而改變行進方向,偏折射入另一物質中,這是折射。折射的方向與原來入射方向不同,偏向射入意指折射。光線在兩種不同物理特性的物質中,傳播行進的方向不同,偏向的程度可用物理學名詞「折射率」表示,光在折射率相差較大的兩種物質中行進時,偏向的角度會較大。

海市蜃樓是光線在不同物質中傳播時造成的虛像,是夢幻,也是詩人文學的寄託。許多古詩詞優美的文句中,除了暗喻詩人寄託的文學情意外,也隱含科學的物理,耐人尋味。



冷暖空氣 產生虛像

光從光速較快的物質射入光速較慢的物質時,例如光從空氣中斜向射入水中時,其折射線偏向法線,入射角會大於折射角。

當光線遇到不同的物質種類或物理狀態時,光線會偏折,如插圖所示,光線從溫度較高的暖空氣進入溫度較低的冷空氣時,因為冷空氣和暖空氣的密度不同,因此光線偏折程度也不同,顯現光會轉彎。由於人的眼睛視覺效果,以為偏折後光線的延長線交集處是真正的物體,其實不然,那只是真實物體的虛像,看到的虛像卻以為是真正的實體,是人眼視覺的錯覺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