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張小泉剪刀 翻新四百年老字號

文/王若宇 |2022.03.05
2057觀看次
字級
工人們在張小泉「非遺」生產區以手工方式鍛製剪刀。圖/新華社
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兼產品總監吳曉明。圖/新華社
鍛爐前展示的以張小泉「非遺」工序手工打製的剪刀。圖/新華社

文/王若宇

根據「張小泉」官網介紹,公元一六○○年,張思佳在安徽徽州黟縣開了一間剪刀店鋪,號「張大隆」。一六一○年前後,「張大隆」遷至杭州大井巷,為避冒牌,張小泉於一六二八年從其父手中接管店務之日,毅然將「張大隆」改成自己的名字「張小泉」。

消費升級邁向海外

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兼產品總監吳曉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張小泉品牌是中國大陸在刀剪領域第一個馳名商標,也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張小泉的業務板塊不局限於刀剪領域,還拓展至個人護理、園林類工具、廚房雜件類產品及酒店用品這四大板塊。

在吳曉明看來,張小泉能在四百多年歷史長河當中存活下來,祕訣就是堅持把好產品品質關。用「張小泉人」的話來說,就是這樣一條祖訓——「良鋼精作」。

良鋼精作即採用良好的鋼材,並使用優良的工藝來製作,把產品品質做好、把質量做上去,這樣口碑形成了,品牌就自然得以樹立。

近年來, 張小泉一直在部署消費升級領域。在產品線上,過去許多家庭的廚房、客廳和臥室共用一把剪刀。通過產品功能和設計的細分,現在剪刀的品類已經較為豐富。

作為大陸的馳名商標,在新的發展格局下,張小泉也在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吳曉明透露,張小泉把海外華人作為打開國際市場的切入點,在現有海外產品線的基礎上,未來公司還將增加西餐類的產品。「目前,公司在東南亞國家的開拓比較成功。同時,我們也進入到了國際超市COSTCO供貨體系,這給了我們邁向海外市場的很大信心」,他說。

張小泉招牌愈擦愈亮的另一個祕訣,吳曉明將它歸於企業的持續創新。吳曉明談到,在張小泉,創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設備更新,作為一家傳統的五金製造企業,張小泉的生產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其聯合設備廠家、機器人廠家、數字集成(數位積體電路)廠家全力打造張小泉獨有的自動化刀剪製造設備。二是研發創新,在原先基礎的造型結構上,張小泉加大了研發投入,引入數位化模型,通過數位化設計來進一步提升產品性能。

吳曉明表示,作為知名的民族品牌,張小泉一直堅持來源於百姓、服務於百姓的企業價值觀,持續為大眾提供優質產品是企業的價值,而投身社會公益也是張小泉的追求。

持續創新回饋社會

二○二○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市場上曾經出現了口罩緊缺的現象。在口罩生產過程中,需要一種專用剪裁工具。當張小泉知道這個信息後,專門組織力量去研發生產,不僅及時將相關產品推向市場,還通過創新提升這類工具的使用壽命。

吳曉明介紹,張小泉有著一支刀剪修磨服務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了,這支服務隊利用周末假期,常年為百姓提供免費的刀剪修磨服務,足跡遍布上海、浙江、江蘇的大街小巷……吳曉明表示,除了把好產品品質關、持續創新之外,回饋社會也會是張小泉一直堅持的一件事。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