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江西鄱陽湖的候鳥經濟

文/陳毓珊、熊家林 |2022.02.26
2136觀看次
字級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白鶴展翅嬉鬧。圖/新華社
攝影愛好者在白鶴保護小區拍攝候鳥。圖/新華社
生態教育從小開始,在生活中觀察鳥類。圖/新華社
江西省鄱陽縣,工作人員在電力鐵塔上的東方白鸛鳥巢旁安裝攝影機。圖/新華社
在老師帶領下,小學生參觀鄱陽湖溼地和候鳥宣教中心的動物標本。圖/新華社
兩隻白鶴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溼地中嬉戲。圖/新華社

文/陳毓珊、熊家林

「羽毛似雪無瑕點,顧影秋池舞白雲。」寒冬擋不住全球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白鶴跨越萬水千山,飛臨鄱陽湖。據二○二一年十二月最新統計,鄱陽湖區共監測到越冬白鶴共四千二百多隻。

從「人鳥爭食」到和諧共處,從捕鳥到護鳥,從「包袱」變「財富」……這是記者在鄱陽湖畔聽到的關於江西與白鶴的故事。

人鳥爭食到為鳥留食

正值隆冬,鄱陽湖畔的上饒市余干縣插旗洲傳來消息,一片千畝稻田吸引了數千隻白鶴駐足。為讓候鳥安心棲息,當地農戶專門預留了一千畝稻田不予收割,作為鳥群的「口糧」。這個「候鳥食堂」生意火爆,鳥啼聲不絕於耳。湖區群眾甚至刻意將雞鴨圈養,不讓家禽與白鶴爭食。

「為鳥留食」折射出湖區群眾對候鳥的悉心關愛。就在幾年前,當地人還在為如何驅趕鳥兒,保護農業收成而煩惱。

「十一月候鳥南歸的時節,也恰好是水稻成熟的季節。鳥兒長喙一拉,一整株水稻就被吃得乾乾淨淨,就算有吃剩的稻株也被踩壞了。」六十六歲的插旗洲村民張富根種了幾十年水稻。他說,過去為了從「鳥口」搶食,周邊一些農戶被迫在水稻只有七八分成熟的時期就收割。為保住收成,一時間,一場「趕鳥大賽」在村莊拉開帷幕。

放鞭炮、敲鑼、鳴笛、砸鐵門、紮稻草人……每當候鳥靠近,稻田邊就響起各類震耳欲聾的聲音。外人還以為村莊在慶賀豐收,村裡人卻道自己在「保衛」豐收。候鳥曾是插旗洲最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

嫵媚青山,浩淼鄱陽,若要有生態之變,定是源於人的觀念之變。

「爺爺,老師今天教我們,候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愛護鳥類,人人有責。」張富根剛上小學的孫女張語微認真地說,她參加了學校「小手拉大手」活動,和爺爺一起愛護候鳥。

村幹部也積極上門宣傳,勸張富根把稻田不收割留給候鳥,並表示當地政府會按照稻穀市場行情進行相應生態補償。張富根家靠二百多畝稻田獲得了人民幣二十多萬元補貼。此外,他還通過應聘選拔,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面朝藍天觀候鳥」的護鳥員。

「既要算生態帳,也得算經濟帳,老百姓保護生態的同時,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南昌市新建區南磯鄉黨委書記夏祖冠說。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索推進「點鳥獎湖」,採取「智慧管湖」、「以田補湖」等組合保護管理模式,將老百姓的損失「補」回來。

為了破解湖區「人鳥爭食」矛盾,作為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一項探索內容,江西連續八年實施鄱陽湖溼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累計投入補償資金達人民幣一點八七億元,對因保護溼地和候鳥而遭受農作物損失的群眾進行補償,受益人員達三十七萬零六百人次。

如今不僅是白鶴,愈來愈多鄱陽湖「老居民」正在回歸:大規模刀魚群、珍稀魚類鳤、絕跡二十餘年的頜針魚……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魚躍鳥飛、穿梭游弋的情景得以重現。

昔日包袱成生態財富

「候鳥經濟」不僅催生出諸多新業態,有的傳統營生也在「生態+」的加持下綻放出新活力。

「目前找我預約觀鳥的遊客訂單已經排到二○二三年,還不斷有人線上詢價。」畢業後就在江西工作的導遊安凱祥,近年迎來了一次職業轉型,在國際導遊的名牌上,貼上了職業「鳥導」的標籤。

隨著鄱陽湖在國際上知名度不斷提升,專門慕名前來觀鳥的外國遊客日益增多。截至目前,安凱祥已帶領超過二千位各國鳥類愛好者和科研人員旅遊觀鳥。

「不少外國遊客表示很羨慕,鄱陽湖連白鶴這類珍稀候鳥都有這麼多!他們回去後撰寫的觀鳥報告又成為免費的『生態廣告』。」安凱祥語氣中洋溢著自豪,他說,背鳥類專有名詞、了解候鳥習性已成為當地導遊圈拓展業務的新風尚,職業「鳥導」市場方興未艾,甚至有的老鄉都能說幾個帶著鄉音的外語詞彙。

位於鄱陽湖核心區的九江市永修縣吳城鎮,「九○後」姑娘范萍萍於二○一六年在鎮上開了間農家樂。她說,起初生意並不算好,隨著吳城鎮作為「中國候鳥小鎮」逐漸被人們熟知,當地依託鄱陽湖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打造品牌。

尋著候鳥足跡聚集而來的「候鳥型」遊客多了起來,范萍萍也乘上了觀鳥旅遊產業的春風。「如今我家小店一年利潤能達到十五萬元(人民幣)左右,生意愈發紅火。」她瞇著眼笑道。

好生態催發強大「消費引力」,觀鳥者為盡可能貼近候鳥,吃農家飯、睡農家鋪,也會找熟悉鳥情的老鄉帶路尋鳥……懂鳥護鳥成為湖區群眾敲開「致富門」的一把鑰匙。

「如今做護鳥員的工作要比以前辛苦些,湖邊村莊都能靠『顏值』吃飯,遊客絡繹不絕,我常常周末還要加班。」鄱陽湖南部、余干縣插旗洲五十七歲的護鳥員盧定球帶笑「吐槽」。

擴展白鶴「舒適圈」白鶴帶著江西「飛」向世界

五星白鶴小區坐落於南昌高新區,在這個本該「產業先行」的特殊區域,經濟開發為生態保護讓了路。為擴展白鶴「舒適圈」,二○二○年,當地啟動候鳥棲息地生態環境修復,將原有藕田擴大到約一千零五十畝。

實踐證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不光靠民間自覺,制度更是持續增進生態福祉的保障。

江西在踐行綠色發展、加強生態保護的過程中久久為功。一九八○年代,六百多名專家對鄱陽湖流域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提出把三面環山、一面臨江、覆蓋全省轄區面積百分之九十七的鄱陽湖流域視為整體,以「治湖必須治江、治江必須治山、治山必須治窮」為治理理念推進「山江湖工程」,打造出一個「綠色生態江西」的雛形。

二○一六年,江西被納入大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擔負著先行先試,開創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的重要使命。

生物多樣性有底氣

白鶴選擇了江西,江西亦選擇用制度保護白鶴。二○一九年,白鶴從五百七十多種鳥類中脫穎而出,被確定為江西「省鳥」。二○二一年十一月,江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江西省候鳥保護條例》,設置白鶴保護專章,首次在省級立法中專門規定對這一旗艦物種的特別保護措施。

江西省林業局局長邱水文說:「白鶴是一種候鳥,江西敢於把牠定為省鳥,不僅是江西老表對本地生態環境基礎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對保護白鶴的棲息環境有決心,對讓白鶴在鄱陽湖長久生存,保證生物多樣性不斷延續有底氣。」

近年來,江西統籌推進「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完成造林三百六十二萬八千畝,修復溼地七萬五千畝,生態優勢不斷鞏固,白鶴棲息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江西省生態學會祕書長戴年華說,鳥類是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

以鳥為媒聯通世界

因為白鶴,江西不斷聯通世界。近年來,江西加快與海外的合作步伐,探尋建立白鶴全方位保護的長期合作機制。

二○二一年十二月八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白鶴保護國際合作。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是白鶴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與鄱陽湖兩地作為白鶴遷徙線路上的兩個端點,其生態節律、食物組成以及保護措施等,都是白鶴及其他溼地水鳥順利生存、繁衍的關鍵因素。

以鳥為媒,以湖為景,白鶴IP帶著江西「飛」向世界。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第二屆鄱陽湖國際觀鳥周活動開幕,數十名外國使節來到鄱陽湖畔與白鶴「親密接觸」。「有幸在鄱陽湖親眼看見了越冬的白鶴,十分震撼。」紐西蘭駐華大使傅恩萊說:「聽說江西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指標是鄱陽湖候鳥數量的持續增加,這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新加坡駐廈門總領事吳俊明則說,系統治理的鄱陽湖流域生態,為促進國際生態環境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