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世界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也應該有新創社群,為了更深入探索新創社群的運作方式,我們必須先說明創業者做什麼事情,也說明創業者與社群所在地的關連。雖然新創社群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切記,創業者與新創社群的參與者都是人。
創新導向的公司,靠的是腦力,而不是體力。圖/Pexels
文/布萊德‧費爾德、伊恩‧海瑟威 譯/洪慧芳
既然世界幾乎任何地方都可以、也應該有新創社群,為了更深入探索新創社群的運作方式,我們必須先說明創業者做什麼事情,也說明創業者與社群所在地的關連。雖然新創社群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切記,創業者與新創社群的參與者都是人。
創業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先探索市場,進而把握商機的一種流程。他們把握商機的方式,通常是把新的商品與服務導入市場,或是明顯地改進現有的產品、服務或生產方式。這個流程通常需要成立一家公司(所謂的「新創企業」),創業者因此承擔相當大的個人風險與財務風險。
精實創業運動的教父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指出:「新創企業是為了尋找一個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式而設立的臨時組織。」這個暫時的階段,是為了測試及驗證一種商業模式。通過驗證後,就可以轉變策略,以追求高成長率及市占率(擴大規模)。驗證失敗,則停止營運。
創業不單只是創立及擴大公司的規模而已。創業的方法(所謂「創業思惟」)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的問題與組織類型上。許多公司在生命周期的後期才出現高速成長,原因可能與創辦人的最初意圖不同。
新創企業的創業者與傳統的小企業主不一樣。新創企業的創業者懷抱著創造新事物及大幅擴展事業的雄心,小企業主則大多希望維持小規模。新創企業的創辦人一開始就打算做一些截然不同的事情,擴大規模,並創造顯著的經濟價值。在《新創機會》(Startup Opportunities: Know When to Quit Your Day Job)一書中,我與合著者尚恩‧懷斯(Sean Wise)針對兩者的區別寫道:
創業分兩類,兩者大不相同:(1)在地企業,又稱中小企業或生活企業;(2)高成長公司,通常稱為新創企業或瞪羚企業。在地企業,顧名思義,就是只做在地生意的事業,顧客就在事業的附近,例如雜貨店、書店、非連鎖餐廳、獨立經營的加油站。有些在地企業會擴展營運,到處展店,轉變成大型企業;但多數的在地企業在存續期間只做本地生意。
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
相較之下,高成長公司鮮少把焦點放在本地。雖然它們通常是在某個地方創立,而且草創時期通常只有幾個人,但公司的創辦人希望公司迅速成長,不受地理邊界的限制。他們的客戶遍及全球,不管這種公司是否在地理上擴張,它們的事業很少受到地理限制。
根據現代的經濟理論,促使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是知識,而不是原物料、機器或人體肌肉。機器與勞力的規模報酬是遞減的,創意與知識的報酬是遞增的。把知識轉變成經濟價值,需要靠創業者把握別人看不見或無法善用的機會。雖然創意可能是經濟潛力的泉源,但那些潛力還是需要靠創業者才能轉化為現實,進行創造出業績與價值。
在美國與許多國家,約一成的企業創造了全國一半以上的年收與就業成長。因此,少數幾位創辦高影響力企業的創業者,驅動著大部分的經濟成長。這些企業通常創立的時間還不長,集中在知識密集的產業與城市中,員工大多學歷很高。它們是創新導向的公司,靠的是腦力,而不是體力。(摘自《新創社群之道》,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布萊德‧費爾德(Brad Feld)
創業加速器Techstars聯合創辦人、《創業投資聖經》共同作者,被譽為美國新創傳奇。
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
Techstars全球新創生態圈發展計畫資深總監、聯邦準備銀行與WTO的經濟學家。與費爾德結識於2014年,費爾德曾協助他規畫在紐約大學「創業城市」這門課的內容,在密切交流後決定共同寫作《新創社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