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創大翻轉】 煙火平遙溫暖的百年回憶

文/記者王學濤、劉翔霄、李紫薇 |2022.02.19
1866觀看次
字級
古城民居裡做餅忙。 圖/新華社
年輕人喜歡在平遙古城拍古裝寫真。 圖/新華社
外國遊客在德居源客棧門前留影。 圖/新華社
古城居民范東山在自家四合院鏟雪。 圖/新華社
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升昌舊址。 圖/新華社
平遙古城局部航拍圖。圖/新華社
平遙古城雪景。 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學濤、劉翔霄、李紫薇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雪花紛紛飄落,少了遊客的古城一片寂靜。隨意徜徉在古城街巷,推開一扇扇斑駁的門,熱氣騰騰的餅子通過直播銷往大陸各地,白髮蒼蒼的老人教小孫子剪窗花……這種溫暖的煙火氣,是古城真正的詩意。

旅行家丹.萊文曾評價說,當其他城市完全現代化時,平遙古城仍然保留了「老傳統」。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中實現平衡?

守護古城生命

太陽出來照在雪上,水珠沿著屋檐落下,滴答滴答。

西湖景街二十四號,五十五歲的居民范東山用鐵鍬鏟著院裡的雪。白色襯托下,四合院內的紅窗、紅門、紅燈籠更加亮麗喜慶。一九三○年,范東山的爺爺花三百塊大洋買下這處院落。後來范東山在正房出生、東廂房娶妻。

像這樣的傳統民居,平遙古城內有近三千八百處。它們呈「日」或「目」字形布局,院中多不種樹,而是用盆栽花卉裝點。有單進院、數進院,也有穿堂院、正偏院等。

除四百餘處保存完整外,不少傳統民居由於年久失修面臨「生命危險」。二○一○年,范東山一家搬到城外後,小院裡的古建築一度「破得不能看」。

二○一二年,平遙縣對古城內私有產權居住性質的傳統民居出台了保護修繕補助辦法,即財政補助工程費用總額的三分之二,產權人承擔三分之一。二○一三年,調整為根據民居價值和殘損程度,分為九個等級,按每平方米人民幣四百元到一千四百元不等標準予以補助。

平遙縣自然資源局古城科科長郝世忠說,項目實施以來,已修繕一千餘間民居,補助資金達人民幣一千二百多萬元,九百多居民受益。二○一五年,該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項目獎」。

「我是受益了!」范東山說,二○一二年政策剛在電視上公布,他就報了名,成為第一家享受到該政策補貼的居民。最後修繕西湖景街二十四號民居花了人民幣二十六萬多元,其中政府補貼十七萬元。二○一八年,這處清代民居掛上了「歷史建築」的標誌牌。

房子修好後,范東山和家人會在夏天返回古城居住,家裡能洗澡、有水沖廁所、還能用天然氣做飯。他喜歡坐在院裡喝茶乘涼,而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常坐在門口和鄰居們聊天曬太陽。「有的古城已經人去城空,而我們的平遙古城還是一座活著的城。」

留住古城記憶

平遙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三百多處文物點綴其中。以市樓為中心,南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兩側主要建築形成上下有序、寺廟對稱、東祖西社、文武相遙的獨特格局。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四通八達、井然有序的通行網絡。

斑駁的老城門、深深的車轍印、老式宮燈、精美雕刻……延續著這座城二千八百餘年漢民族的生活記憶。這處自然形成的歷史博物館裡,處處是需要精心呵護的文化遺跡。

「現在國家很重視遺產監測,平遙古城保護確實需要科技手段護航。」平遙一城兩寺研究院遺產監測中心副主任王瑞說,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由國家文物局投資人民幣一千九百多萬元,分兩期進行,未來將實現古城內近三十個遺產點的監測。

創新是讓非遺留傳下來的重要方式之一。走在古城,要不了幾步就能見到一種很有特色的首飾盒,深色為底,上面畫著花鳥魚蟲、故事人物、傳統圖案等內容,光澤溫潤,器型精緻。這種盒子就是平遙推光漆器。

八十四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薛生金介紹,平遙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春秋戰國時已具雛形,到今天已有數千年歷史。明清兩代,隨著晉商實力的增強,平遙推光漆器遠銷海外。

二○○六年,它的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讓這項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匠人們不斷創新,器物上的圖案變得更加豐富,充滿時代氣息,還拓寬了它的使用場景,做成推光漆器茶具、玩具、文具、首飾等產品,小巧精緻,價格親民,方便攜帶。如今,平遙推光漆器作坊和銷售點達一百多個,並逐步形成多個大型企業。

晉商精神 延續古城朝氣

質樸老街,悠悠百年。

平遙古城西大街在清末曾匯聚著多家票號,素有「古代中國華爾街」之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日昇昌票號,有「中國現代銀行鼻祖」的美譽。

平遙縣票號博物館館長劉升斌告訴記者,在日昇昌票號創立後的一個世紀裡,平遙縣誕生了二十二家票號,幾乎占了當時中國票號總數的一半。

如今,古城西大街上,古老的店鋪、票號、錢莊等保存完好,不少舊址已成為人們的參觀場所。時光流轉,晉商精神和開放思維一直根植在古城人的血液裡,助力這座古城充滿朝氣。

古城人靈活經商

客棧老闆娘王曉俊是地道的平遙人。二○○二年,她改造自家老宅,在城隍廟街開起了客棧,直到今天。善於經商的王曉俊很早就開始拓展業務。她的客棧可以帶遊客遊玩周邊景點,也可以辦民俗活動和小型聚會。

在古城,如果你想接觸傳統技藝,平遙縣文旅局推出了「平遙手藝」一日遊,將漆器、木雕、燈藝、剪紙、鑄鐵、面塑、木版年畫、泥人等非遺項目的傳習所貫穿遊玩。如果你想進行文化交流和社交,平遙JIA電影客棧可為入住顧客提供非遺體驗、文化沙龍、大師面對面等活動的服務。

平遙縣文旅局信息中心主任陳紅瑾認為,平遙古城之所以讓遊客愈來愈「住得下、住得好」,重要原因是積極擁抱了豐富的業態,可以給遊客帶來良好的旅遊體驗,滿足他們多樣的旅遊需求。

穿越魅力難抗拒

北京遊客趙先生已經來過平遙古城近二十次,他說,古城文化濃厚,有很強的吸引力,同時,古城生意人頭腦開放,經商方式靈活,每每來此都覺得賓至如歸。

「古城遊客中,四十歲以下的遊客占比超過了六成。」平遙縣文旅局提供了數據,年輕身影的增多,為古城帶來了青春范兒。

「八○後」肖旭是土生土長的平遙人,在外從事文創產業後,他選擇回到平遙,做漢服旅拍項目,為遊客設計漢服造型,並給他們在古城的建築下拍照。他向記者講述,這個項目吸引了不少省外顧客專程前來拍攝。

「人們往往認為年輕人不喜歡古老的東西,其實不然,年輕人更愛國風。」肖旭說,他的顧客中「○○」後超過了一半。頻繁與年輕人接觸,他發現,很多年輕人對漢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平遙古城使他們能夠「體驗」明朝時的生活場景。一位網友在他店鋪的社交平台下評論道:「誰能抗拒『穿越』的魅力?穿著漢服、行走在明清街,我覺得自己進入了那個時代。」

白美仙是來自法國的「平遙人」。在中國的三十多年裡,她來過平遙十餘次。愛好攝影的她拍攝平遙人,並精心挑選出一百多張人物照片,連續兩年參加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高鐵沒有開通前,常坐一夜火車第二天早晨到達平遙,天還沒亮,看著灰色牆壁和黑色屋頂,就像站在清朝的堡壘前!」白美仙喜歡古城的生活,她常早起騎上自行車到南門早市買餅子吃,然後到南門外打太極,下午再到沙巷街吃豆腐腦。

二○○一年開張迎客時,德居源接待一個六人的外國旅遊團是件了不得的事。如今,他們已接待過法、美、南韓、澳洲、匈牙利、瑞典等十餘個國家的遊客。

「他們喜歡看小巷子裡的古建築,喜歡聽大叔、大嬸聊天。我覺得最吸引外國遊客的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雷彩玲說,外國遊客獨立、不服老、喜歡探索的特點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古城居民。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