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過去,以國家為單位的歷史研究是主流;現在,跨越國界藩籬的區域研究日漸興盛,也帶給歷史研究新的國際觀。
十六至十七世紀的東南亞因海上貿易,以中國為主的東方文明,與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為主的西方文明首度大規模接觸。雖然明朝官方在名義上有海禁政策,但福建等地的東南沿海地區,仍因地狹人稠而有向外移民開拓的內在壓力。相對而言,西方重商主義國家則是在政府的保障支持下,積極向東方開展海外貿易市場。
明顯可知,雙方的拓展動機、關注焦點截然不同,因此十六至十七世紀,雙方在東南亞第一次大規模接觸的情況為何?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海上商人(簡稱華商)如何看待東南亞世界與西方文明?成為一個有趣而富有意義的問題。
要想了解華商的東南亞世界觀及其建構的貿易圈,張燮的《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作者為明朝福建漳州人,該書最初於一六一七年出版,因為《東西洋考》是明末海外貿易的通商指南,不只詳載十六世紀東南亞各國的歷史與華商貿易情況,也包括歐洲人在東南亞貿易殖民的情形。
《東西洋考》所描述的華商東南亞貿易圈,大致而言,西起啞齊(Achin),東至美洛居(Moluccas,摩鹿加群島),北起呂宋(Luzon),南抵下港(Bantam,萬丹),又可再分為東洋與西洋兩條航路。台灣的雞籠(基隆)、淡水因「不在東西洋之數」,附列於〈東番考〉;日本原在東洋航路之上,雖有華商貿易,因作者考量到官方政策而列入〈外紀考〉。
文萊即為婆羅國,也是東洋與西洋列國的分水嶺。「西產多珍,東產多礦」,尤其中南半島的交阯、占城、柬埔寨、暹羅等國,特有物產大致是犀角、象牙、檳榔、椰子等珍奇之物或農產品。
西洋列國中,海上貿易較為特別的地區,是下港、舊港與啞齊這三個地方。下港在元朝稱爪哇,是當時的海上交通要道,商人可將貨物先換成貨幣,等待第三地的商人抵達,交易貨物。可見當地的海上貿易興盛,甚至可購得第三地的貨物。爪哇還擁有屬國,分別是舊港、丁機宜、思吉港。
舊港盛產椒,因此與其他國家的商人貿易,以黃金價格談定後,並非直接以黃金交易,譬如值黃金二兩,則償椒百石。此外,舊港有買入「夷婦」的風氣,因此其他國家的商人多載運女子來交易,這種販賣人口的陋習,雖然為現代法律所不允許,卻是研究古代歷史值得探討的問題。
啞齊即蘇門答臘國,因位於華商東南亞貿易圈的最西側,故多有來自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物產,包括瑪瑙、照身鏡、龍涎香、無名異等。這是一個富饒的國家,以精巧的工匠技術著稱,由於啞齊的地理位置遙遠,如果願意前往通商,獲利高於其他國家數倍。
過去我們對東南亞貿易的認識有限,透過張燮的《東西洋考》,可以發現這些東南亞國家盛產各種新奇的物產,吸引華商冒險前來貿易,賺取高額利潤。